纳兰性德看到草原丹枫,青冢黄昏路,为什么会联系起昭君远嫁?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
这是一首纳兰性德的著名词作,应该是纳兰性德最好的词。磅礴壮阔,凄婉苍凉,且情感绵渺深沉,其中“西风吹老丹枫树”“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是一种自然和心境相应和的极致诗句,有着情感极致的深邃,哲理感,还有让人悲怆伤感的历史感。
曾被润之点评“看出兴亡”。这位现代著名的政治家,开国领袖,晚年钟爱纳兰词,圈点达18首之多,其中特地在这首词下,写出“看出兴亡”四字,可谓极高的共鸣和评价。
纳兰性德以情词流传于世,但是成就最高的,却是塞外词。虽然阅读和了解的人不多。
塞外诗词盛行于早唐和中唐,唐朝为了巩固边境,大量有才华的官员士子,受命国家,去往边塞幕府,为边境的稳定做出杰出的贡献。且军功是唐朝青年晋升改变命运的一个通路,所以有大量的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带给人们特殊的家国边境的震撼壮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则以俯瞰恢宏之笔,写了西北的辽阔和戍守的艰辛。
那么到了宋朝之后,轻武重文,边塞诗则淡出了诗词领域,虽然有人写,但是很难达到唐朝的壮阔雄壮。
可以说,纳兰性德是自唐宋之后,少有的写下边塞诗词的诗人词家。喜欢纳兰词的人,不妨仔细阅读纳兰的边塞词,会带给你特殊的体验。
诗词到了宋明清,多有造境的写法,这是因为,外在的景色是固定的,而人们往往为了表达情感,会虚设一些景物,达到一种特殊的诗境。这种写法,如同作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但是缺点,就在于,有些很美,却失去了应有的真实。且这种诗词,场景狭小,好驾驭,便于表达一些委婉深情的感受。对于生活在都市,富庶之地的人,有种生活唯美的共情。
但是有些境,是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而无法造出。
正是因为如此,纳兰塞外词的珍贵,在于,是基于实际体验上的作品,并非单纯造景造境,空中楼阁。
比如这首《蝶恋花》,关在庭院中的人,是无法写出的。
1682年,纳兰性德28岁,在康熙的侍卫上已经做了五年。从乾清门三等侍卫,此时升级为二等侍卫。侍卫的主要工作,就是皇帝和宫廷的安全,枯燥,谨慎,繁琐,且压力巨大。皇宫有一百多名侍卫,皆从八旗中按家世,年龄,健康,文化程度选拔,这些侍卫,是高级武官,但是并没有太多个人的自由和军政的权力。他们需要服务相当的年限,才会退役,安排到各个军营做将官首领,而这些将官,也很难短期内成为封疆大吏和主政一方的官员。他们是皇帝安全上的亲信不假,但是鲜有权力施展抱负。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纳兰性德和康熙的关系,大多数是老板和仆从的关系,并且由于人数众多,也不算特别遭到青睐,从级别和工作范围来讲,军国大事,他有知道的份,但没有参与谋划的资格。
康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每年都要巡视边境,纳兰性德作为扈从中的一员,尽心尽职,劳苦颠沛,也陪同康熙视察盛京,狩猎木兰,于繁重的护卫工作中得以领略边境风光。
但是这和纳兰性德的内心愿望,相背甚远。一是,他本人肯定希望自己能够很快施展抱负,因为饱读历史,且有进士资格的他,从内心是厌倦这样单调且责任重大,没有自由的工作的。二是,如果想尽快突破级别,就必须有功绩,三是,由于对于清朝这套约束贵族的体系,纳兰颇感绝望,但是又被捆绑在这其中。
在这样内心和现实不符合的实际环境中,纳兰性德迎来了一个机会。
此时北方边境,常有俄罗斯边民驻军骚扰边境,形成冲突,康熙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派遣纳兰性德陪同武官郎统,去视察边境,带回第一手准确的资料。纳兰性德实际是作为康熙信任的侍卫武官,代替康熙去边境。这中间是否有纳兰性德自身的恳求和努力呢?我想是有的。出于对于本身侍卫现实工作的厌倦,也出于还热血的年青,也出于渴望尽早脱离侍卫工作,他明明知道旅途漫长艰辛,或有生死之患难,还是毅然前往。
或者不同的风景,不同的阅历,能够舒缓在京城窒息氛围里的心情。
况且,妻子过世之后,那种内心的沉痛和空虚,远未抚平。他愿意踏上这场向死而生的工作旅程。
作为清朝的贵族,纳兰性德家族不是宗室,所以在贵族圈子里,相当边缘化。他的家族,有着不为人知的血史。他的祖上曾反对努尔哈赤的逼降,曾经几乎满门灭门,而他的这支,是祖上的臣服,幸免于难,而被纳入贵族体系,但是他们的身份由前明的藩王,变成清朝皇家的外围贵族,由于父亲纳兰明珠在康熙上位时有功,得以延续在清朝统治下的生存和繁华。
而他的父亲正是曾经康熙的殿前侍卫。纳兰性德对于这样的繁华起落,有着深深的受制于人的悲哀。他的历史观,不同于其他满清贵族,热捧新朝,而是看到了这里面弱肉强食的悲哀。他和他的家族,就是满清的高级奴才。虽然他为了家族和自身,在这个体系里,谨慎努力,但是他所学道的历史知识,历史感悟,早已经突破了他的身份。
从中秋节,一行人北进,沿着军事通路,一路向北,到了晚秋时节,他们到达边境瑷珲城,而在这里停留了半个月。
那么纳兰性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得以游历蒙古草原科尔沁。科尔沁在瑷珲以南。
从这首诗词的壮阔舒缓,可以看到这不是昼夜行军的苦旅,而是一种站在高岗上松弛。
那么我为什么说,纳兰性德是在科尔沁草原上呢?
因为只有这块巨大连绵的草原上,种植着特殊的植物物种,丹枫。
枫树和槭树,在古代都叫枫树。
但是科尔沁草原的枫树,却不是草原的原生树种。科尔沁草原的枫树,是槭树,五叶,秋天颜色变红,色彩斑斓鲜艳,又叫五角槭,五角枫。这种产自温带的树种,不是高纬度草原的原生树种,相反,这种树在北京城的郊区常见,比如香山,就多这种五角枫。
那么纳兰性德登上科尔沁草原的高冈,看到的是连绵在草地间,巨量成团的枫树,这是草原奇景,因为其他的地方没有。
而这里的枫树,常年生长,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北京的变异和美,因为这里风势大,所以枫树并不高大,但是枝叶成团,树干低矮遒劲,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青黄红五彩的色泽,这是植物在残酷生存环境下,叶片努力生长,不愿意过早凋谢的证明。
也就是这里的五角枫,色彩艳丽,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团团簇簇,格外壮美动人,仿佛不甘心一夜红老,挺立在风中。
而深秋的草原,黄草红树,牧马牛羊,在金色的斜阳里,壮阔动人。
而这里还保留着蒙古民族古老的风俗,秋季围猎赛马。
康熙和乾隆在位期间,多次来到科尔沁草原,这里有草原也有森林,他们围猎赛马。
纳兰性德在此,看到的是草原的壮阔,赛马的彪悍,荒凉寒冷和草原生气的并存。
因为草原丹枫,只有科尔沁有,所以纳兰性德这首词,写的是科尔沁草原的丹枫,这也是唯一一首写草原丹枫的古词。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在现实中,康熙是皇帝是王者,纳兰性德臣服现实。
但是在这次由纳兰性德争取的远行当中,此时,纳兰性德是最自由的时刻,他是他心情的王者。
一首带着雄奇壮阔的具有历史感的画卷扑进眼睑,他站在历史时空的高度,看着眼前的红树牧马。
在太平时代,这里是荒凉寂寞的,那是草原底色,但是当牧马奔腾,人们扬着鞭子追逐,那种雄壮彪悍的气息,升腾起来。
草原部落,为了生存,部落之间也长争执不断,强者为王,主宰这里千万年。
而正是这种生存的彪悍和厮杀,从汉朝起,草原战争不限于草原部落,单于和大汉纷争割据,蒙古铁蹄践踏宋朝,成吉思汗也曾入主中原,到了当朝,女真兴起东北,和蒙古联姻合作,获得大明江山。
历史版图上,由这些草原部落发起的战争,改变了无数历史的存在和走向。
也只有站在这里,站在这肇事之源头,你才会发现,真实感悟,所谓江山,都是人们争斗征服而来。这些草原烈马奔腾,是这里人们争夺土地资源,划地为王。
但是,单于哪里去了?元朝又哪里去了?
本朝,至少纳兰性德认为本朝也不过是靠铁血征服起家,河山无据,据别人家国为自己河山。他没有写明,但是有一种不言的预言。
这里现在看似太平,也荒凉,至少蒙古不再有成吉思汗时的彪悍。
那烈烈秋风,吹动着科尔沁草原上壮丽的枫树,由黄绿转为壮阔的红色。
纳兰性德应该是知道这些丹枫树的来历,但是他没有写。
枫树在中国汉文化里,是忠贞爱国,从屈原就有。
那么这些枫树是谁种下的呢?
实际上到今天,也没有确切的破解。
无外三点,一,科尔沁草原的贵族,装点自己的领地和家园,从北京移种。二,远嫁到科尔沁的清朝公主,思念北京的红叶,叫人种植。三,皇帝赏赐,要求蒙古贵族,一心向清,忠贞不二。
从清朝皇族多次和科尔沁贵族联姻,这里种植北京的枫树,不难理解。
但是也正是这枫树的壮美奇特,让纳兰性德感叹。
西风吹老丹枫树,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枫树屹立,代表的是永久的相思和守望,我相信,他知道是哪种原因。就算他不知道,本地的人,也会骄傲地说起。
实际上原因,纳兰性德在下文已经给出。
”从来幽怨应无数?
这大概率是和亲的公主,种植下的。
科尔沁是蒙古草原和部落。而清朝的皇室包括纳兰性德,血统是女真。
为了稳定江山,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争,从汉代就有和亲之举,到了清朝,更有皇女远嫁科尔沁,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幸福。
她们是政治符号和礼物,远离家乡,落根在这荒凉的草原上。
她们用自己柔韧的一生,抵挡战争,但是她们呢?
纳兰性德用了“青冢黄昏路”,这是典故,说王昭君一心向着家乡,但是终生回不去,只能墓碑向着家园,魂游故里。
他为什么这么用?最大的可能,他知道,这片枫林是某位薄命的和亲公主种下的。
她一生都在思念家乡家园,她每天都在看着枫叶。
但是她一生能看到什么呢?
那草原的太阳照着深秋的枫树,那草原的风雨打着深秋的枫树。
她被命运和权力挟持,永无归期,绝望苍凉。
我甚至想,纳兰性德一定知道这位公主,早夭。
因为在心境上夭折的,还有他。因为他也是命运的人质。
纳兰性德一定听祖辈讲起过他们在明朝时,在藩王期间,安定的生活。他们作为关外民族,实际已经汉化,在治理的地域,人民安定,富庶,享有至少比现在自由。
但是这已经回不去了。
他贵为满清的贵族,皇帝的侍卫,他有着历史的清醒和通透。
他内心质疑这个靠武力征服的朝代,还有多远的路?还有多少悲剧会发生。
而他已经厌倦自己所处的时代,无法摆脱的身份。
纳兰性德这次军事任务圆满完成,很顺利被升为一等侍卫。
但是死亡也逐渐靠近。
纳兰性德死在三十岁一场春天的风寒里。
但是我有时候也质疑,他真的是死于疾病吗?还是死于对时代对人生的绝望?
那个最爱他的纯净善良的妻子,七年前走了。
这世上看得越多,他越无牵挂。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