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这句话常被认为是出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可是从来就没有人找到过出处,所以,谁是第一个说这句话乃至使这句话风靡全球的,还有待考证。
暂且不论这句话是谁说的,它已经让很多人受益匪浅,很多人因为它的驱使在坚持着,很多人因为它的原因在逼自己一把,希翼21天后是一个崭新的自己,我便是受益者之一。到今天,坚持日更已经24天了,梳理这二十多天自己的变化,顿觉有点小自豪,看着那两万多并且每天还在不断飙升的字数,不得不佩服“积少成多”、“积水成渊”这些成语的妙用,也不得不佩服让“21天养成好习惯”这句话风靡起来的人,简单的一句话让多少人趋之若鹜,多少人因为它制定21天计划“21天瘦身计划”、“21天写作养成习惯”、“21天运动习惯”……仿佛21天成了一个介点,到了21天,习惯便会自动养成了?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觉得21天养成一个习惯”是非常适用于自己的呢?首先,你给了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于是就能从这个暗示中得到了动力,并且,这些习惯可能并不太难做到而且可能是你乐意去做的,所以,你认同“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说法。因为强大的心理暗示,使你觉得21天你一定养成了某个习惯,你也一直在强化这个习惯。果不其然,21天,你真的成就了自己的一个好习惯。
我一直喜欢写作,以前也一直隔三差五的在空间发表自己的自命题小文,新年伊始,为了逼自己一把,也为了挑战21天养成好的习惯这一理论,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坚持日更,每天写点什么,不管长短,不论题材。
既然制定了目标,就要按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为了每天写点什么,我可谓是从早晨开始就开始思考题材。走在路上,我不只顾着埋头走路,我开始关注路上的风景和行人:树上挂着的一片叶子,路边流浪的一个老人,商店拥挤的人流中那对吵架的夫妻……我也开始仰望天空,看日出、观落日、赏云彩,在黝黑的夜晚看天上闪烁的星空,在月亮高挂时看月光洒便大地……我开始感觉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我想要写的东西,我有了写下去的冲动……每每到晚上,我便试着把一天的感想汇流出一篇小文来,但是想和写毕竟有一定的距离,着笔后才知道“读书破万遍,下笔如有神”,才知道自己文思枯竭、思绪混乱,勉强写一篇小文愉悦自己还行,若想让别人阅读还需不断努力。于是我又开始学习大师们的行文、笔触,开始搜罗一些书籍供自己翻阅。逐渐的,我越写越顺畅,越写越觉得可写的东西多。
但当我坚持写了十多天的时候,我忽然又遇到了瓶颈,可写的都写过了,我再写些什么呢?我心里那个强大的暗示又复活了:坚持21天,你便想写什么就能写出什么了。于是我又关注新闻头条,正巧明星陈思诚疑似出轨,一篇《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出炉。接下来,我又从书里去发现亮点,一句话也许也能引出一篇小文来。
终于磕磕绊绊的坚持到21天了,我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还改变了我的睡眠习惯,由于晚上的时间不好支配,我潜意识中把早起的时间提前:每天五点醒来。就是这种潜意识,使我的生理钟开始改变,每天五点左右,我会不在闹钟的叫嚣中醒来,梳理一下昨天的思路,坚持日更。
现在坚持日更已经过了21天了,我也养成了每天坚持写的习惯,由于现在通讯的便利,使我在突发奇想时无论是坐在行进的车上,还是在观景的途中,都能心无旁骛的从手机上写好主题思路或者将想起的一段话、一句词随时记述。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能在21天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21天,只是一个介点,还需要用强大的意识去控制。总之,对于希望养成某些习惯的人们来说,坚持才是王道。要养成好习惯,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力气和努力。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说坚持21天养成了习惯后不去锻炼,不去练笔它还会一直陪伴你。任何一个习惯,只有坚持下去才能一劳永逸。坚持才是实现“21天习惯”的根本因素。
21天,我坚持了下来,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