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入行十几年,至今还在纠结徘徊飘荡北京的非著名小编剧。对于电影没有什么大建树,但绝对是真爱。
电影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且每一个只要你买票进过电影院,那么都绝对有可能有资格比别人看得更深。很荣幸可以分享一些我多年学习电影,创作电影,爱电影的体会。
电影是什么
个人觉得对于本体论的追问一直有个怪圈,“小孩”爱问,“老人”爱问,“中年人”却不太关心。这就有点像那个著名“看山是山”的禅宗公案,在我刚接触电影时,我最想知道的答案就是“电影什么?”而后看到无数前人给出的答案。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巴赞
“电影是雕刻时光”——塔科夫斯基
“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戈达尔
“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激凌,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黄嘉谟
林林总总的答案不仅听起来都对,且每一种都拥有无数影片可供佐证,但既涉及本体,答案似乎必是唯一,到底哪一种对呢?于是在无数答案缠绕中晕头转向后,在自己真正开始进行创作后,渐渐的答案却变得不重要了。电影对于每一个从业人员只是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对于每一个观众来说也不过浪费两个小时的人生,看一段别人的故事罢了……
我想不止电影很多领域应该都有同样的困惑。然而本体论的真正强悍是:你以为你遗忘,却又总被纠结,你以为不重要,却时时被提醒,借用一句比较俗的流行语,这或许就是“初心”的诅咒吧!不过好在不能摆脱窠臼,不止吾等凡夫俗子,大师亦然……
关于电影的电影
先推荐一部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成名作《天堂电影院》,这是导演一部半自传体的影片,当年横扫各大电影节,看过的朋友很多,剧情就不多赘述,在此分享主要想通过此片引出的“陪伴”二字。与剧中主人公托托一样,相信很多人的一生都有着与电影相关的回忆。
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当年就是和男朋友在录像厅里看《泰坦尼克号》时相遇的,所以去年片子重影,两人又去看了,我想对于故事本身他们并没有更多意义,而是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回忆。
我另一个高中同学,本来学习还不错,但因为看了《古惑仔》就义无反顾跳向了社会,至今已经混成我们那个小城市的东门一哥。
初恋的第一次约会看了《泰坦尼克号》,看了《古惑仔》义无反顾混了社会,泡妹子看恐怖片,自己却吓得半死……无论当时是囧是喜,甚至残酷,如今忆起,却多是温暖。《天堂电影院》正是将这种与电影有关的人生体验进行重装组合,电影成为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人物命运的一环。重头到尾将电影史上那些牛闪闪的影片都致敬了一遍,我们可以看到《火车大劫案》《乱世佳人》基顿、卓别林,还可以看到二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新现实主义”……
这些影片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自然牛逼依旧,然而对于影片中那些西西里岛上的居民,它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部影片的出现都暗合他们的命运,它们之间没有谁比谁更伟大的分别。同理我相信无论今天你在豆瓣上给某部热门电影愤怒亦或欣喜地打了多少分,明天它们也许都将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吧。
这是一部伍迪·艾伦在1985年推出的作品,年代稍有些老远:戏很简单,讲述了一个芳心寂寞酷爱电影的女服员西莉亚,对同名电影《开罗紫玫瑰》十分迷恋,于是终有一天她梦想成真,影片中的男主角居然走出银幕与她相会,惊喜不已的西莉亚抵挡不住他的魅力很快坠入情网,然而不久她又碰到了饰演男主角的演员,一真一虚,一个完美一个充满瑕疵,爱的到底是谁呢?于是女主角开始了90分钟纠结为难的情感挣扎,努力找出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结局不剧透,有兴趣自行搜索)
《开罗紫玫瑰》是一部将电影本体论追问推到极致,去探讨真理和是非判断的影片,当然有没有答案亦然不重要或不可能,就像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一样“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观者自观即可。
记得当年看此片时,我正处于沉迷韩剧的“堕落”时期,各种韩剧欧巴的致命吸引,让我理所应当的认为爱情就该像戏里演得一样深情,男人就该像主人公一样完美,然而结果却是:双十一只能自己清空价值连城的购物车。
但是,对于那段“堕落”的时光,我并不后悔,也不觉得浪费(心虚地说一句,其实韩剧、小鸡电影最近还在追……)。诚然电影是虚,生活是真,但若现实是苦,而电影是鸩呢,反正都那么悲催,躲进电影院假想自己幸福两小时又有何不可呢?希望所有追星的妹子们,永远追得理直气壮!
第三部,我想推荐的影片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雨果》。
又是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片子,剧情还是不赘述了。这是一部被誉为马丁献给电影童年情书的电影,剧中一个关键人物玩具店老板即是电影初期大名鼎鼎的梅里埃。
梅里埃在电影史上的重要性个人以为甚至重于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如果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火车进站是电影记录性的滥觞的话,梅里埃在电影想象力、梦境营造方面的开创无疑对于今天电影的主流趋势更加宝贵。一百年前电影人的想象力,至今让人惊叹不已啊!
《雨果》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正如他所致敬的梅里埃和那时也是“儿童”的电影一样,主人公雨果的冒险精神,象征的正是电影在初期对于本体论的追问:电影到底什么?电影到底有多少可能性?
电影百年,已然成为人类生活毋庸多言的常在,当我们坐在电影院就能跟随好莱坞大片上天入地一天能拯救地球七八次时,电影就像《雨果》的故事一样,或许就是一场梦,是人类延展自身感官不可遏止的冲动!
下面三部电影是两岸三地的悲催电影人的影片,这是三部从类型化来说大相径庭的影片,然后故事核心又都是讲述一群或一个悲催的年轻电影人为了实现电影梦,如何经历一番波折的故事。如果说《开罗紫玫瑰》探讨的是影像接受者的认同冲动的话,这三部影片我们可以概括为电影是人类表达冲动的影像外化。
如果将这三部影片连看,会发现两岸三地,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之间的同与不同,真是相当有趣(当然顾长卫导演与另外两位比,不能称为年轻人了,不过故事主人公年轻,暂将就这么归类吧)。
为什么要把三部电影放在一起,更多就是取材的关联性。虽然这几位悲催的主人公都具备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穷!同样也都在过程中难免经历梦想和爱情的双重困境挣扎,但故事核心的原始推动力却差别的精彩。
《青春梦工场》里香港大学生们拍片的冲动是荷尔蒙,于是他们拍了一个AV。
《生存之道》里豆导的拍片冲动是政治,
影片最后的呈现是“伪纪录片”(mocumentary)。
而《微爱》中,八零后的“三剑客”拍片的冲动则是以艺术的名义出人头地、泡到妹子……
插句题外话,近来益发觉得刘慈欣伟大,倒不是小说本身是多么牛X闪闪,而是人格!在一个如此喧嚣的中华大地上,竟然有人万象在旁,吊臂独行,仰望星空!
最后分享几个与电影相关且稍微生僻一些好片子给大家:
《大理石人》 ——(波兰 瓦伊达 1977)
《雨中曲》 ——(美国 斯坦利·多南1952)
《八部半》 ——(意大利 费里尼 1963)
《艾德伍德》 ——(美国 提姆伯顿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