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临近之际接到县教育局举办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比武活动的通知。自己在一番纠结之下,毅然报名参加了。参加的初衷是想把北京之行学到的理念、知识实践起来,真正实现融汇贯通。接到任务后,心里还是信心满满,查了一些资料,明白了心理健康课的大概形式。着手准备时,才发现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教材可以参考,没有视频可供学习,学校也没有专职的心理老师。第一步先确定的应该是主题,我选择的是相信自己。一直以来我对自信情有独衷,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自己所接触的学生不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在老师眼里明明有很多优点的学生,却觉得自己毫无优势;二是自己本身也不太自信,做什么事情都优点犹豫。此主题可以既可以切合实际,又能够把师生紧紧联系在一起。传统课堂是因为知识将师生联系在一起,而这堂课是因为内心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初次试课时,我感觉很别扭,似乎师生都在演一场戏,我在讲台上教学生练习着一句句台词,学生也很配合,迫于老师的威严,很认真地配合演出。上完之后,心里很难受,感觉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真实。我也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经历?怎样在课堂上孩子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己?我将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我希望是师生在课堂上面临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然后学生学完之后对内心有触动,对行为有导向作用。北京周晨光老师的解答让我对堂课有了更加清晰。一切的课堂包括心理课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真实的体验,一味地灌输和填鸭式教学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有的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当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不是知识本身有问题,而是知识在传递地过程中出了问题。孩子本身是喜欢动手实践,喜欢体验,可是因为成人的娇惯,把孩子束缚在极狭窄的空间里,没有给予孩子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经验,无法唤醒孩子的思考与情感。孩子身上那些宝贵的品质与天赋无处施展,作为老师带着孩子一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成功了。周老师一番话让我感慨颇多,他提议在课堂上设计抓虫子的环节让我既兴奋又犹豫。那一刻,害怕占据了我的内心,害怕虫子吓着学生,害怕这样的设计太麻烦流于形式,害怕得不到评委老师认可,害怕得不到学校的老师的支持。可是,有这样的机会去让自己感受真实的课堂,在课堂去发现最真实的儿童,下定决心要试试。于我而言,这份心路历程也是真实的,引发了无穷的思考。
敲定了基本设计,鼓励学生抓抓虫子小动物,让学生战胜恐惧获得信心。陆续准备了材料,两次试教都感觉不错,最后展示课,学生对于这样别样的设计喜欢。也许不是所有孩子都害怕虫子,但是只要解决一个害怕虫子的问题这堂课就成功了。因为海孩子战胜恐惧的经历也会感染其他同学。对于很多孩子,蚱蜢,泥鳅,龙虾,黄鳝都是非常害怕的的,甚至连看到心里都发麻。这种害怕的产生是什么?其实都是被周围人吓出来的,这些小动物都是没有毒的,可能长相不太好看。孩子根本没有被他们伤害过的经历。这只是一个例子,引发学生去思考体验之后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也就告诉学生很多事情需要实践,光脑袋想还是不够的。课堂上有很多让自己动容的画面,一位女孩子很怕黄鳝,在小组中看到缩着身子。我把她请到讲台,她有点犹豫,鼓励了一下也愿意试试,可见女孩还是很愿意挑战自己。下面同学都为她加油打气,试了三次都没有成功,手刚碰到又收了回来。我耐心地在一旁指导,并且叫好朋友上来陪着她,希望陪伴和鼓励能够让女孩更有信心。终于,女孩战战兢兢地拿起了长长的黄鳝,成功之后留下了眼泪,她是胆小的吗?肯定不是的,她愿意去面对害怕,去面对恐惧,努力尝试,实在需要勇气。这种勇气也感染着在场的同学,为她想起了掌声。这便是集体教育的好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在独自面对问题,在大家的帮助能够发现自己更多的能量。
是什么把学生和老师联系在一起的,是考试,是分数,是知识,还是什么?师生可以连着一起说,必然存在一种某种联系,而我们是否已经找到这种内心的联系。对于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我很反感,因为我觉得没有灵魂,没有感触,没有生机与活力。张学青老师曾说过:我眼中的师生关系就是,我和孩子围成一个圈,跳着篝火,而眼前这堆火就是我门心中共同的道。窦桂梅老师也曾经说过:在课堂上,她经常把传过来的球踢给学生,给学生助攻,完成漂亮地进球,让学生享受成功。这样一堂真实的课堂不仅牵动了学生的生命,也牵动了老师的生命,一切都是因为课堂真实地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