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读书笔记(一)
序:通往心灵自由之路
意识到危机,是自我救赎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精神:致良知。在阳明心学中,良知有两层含义:一、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二、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当下体认这个精神本原,借此与他人、天地和万物建立一种广泛而内在的联结。如此一来,我们的生命就能获得一个牢固的基点,心灵就能得以安顿,从而确立人生的意义,展开富有价值的生活。
在今天的中国,大多数人已经不同程度地落入了以下窘境:要么疲于奔命、身心交瘁却一无所获;要么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却丧失了快乐和幸福;要么在别人看来似乎什么都拥有了,而自己却仍然感觉不安和不满足,甚至比尚未拥有之前更加茫然和困惑。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有两点:一、我们太过于看重物质和金钱,以为快乐、幸福和成功都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实现,从而导致了物质欲望的膨胀和精神生活的萎缩。人们被这种既定而单一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困,基本上丧失了选择的自由,似乎不敢再想象生活还有另外的可能,成为“单向度的人”。二、我们太过于看重社会的评价和他人的眼光,以至于把自身的快乐、幸福和成功全部交予社会和他人定义,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心灵需求。从而我们的自我迷失了,人格出现严重的“外倾化”特征,成为“重心在外”的人。这种人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即便获得了某种“成功”,这样的成功或许也只是外界所定义的,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因此,要想获得心灵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强大,不再做一个单向度的、重心在外的人,我们就必须修行,必须致良知。
致良知的“致”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体认,二是践行。本体可以当下体认,但道德人格的完善,却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切切实实、一点一滴地践行。前者是顿悟,后者是渐修。如果想在生活中践行阳明心学,最要紧的入手处,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保持良知在场。对自己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当行,止其所当止。这就是致良知。这就要不断修行。
修行不是一件轻松快活的事。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真正的修行,“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功夫方能得力。现今将阳明心学视为一般意义的心灵鸡汤,或者当做廉价的成功学,乃至引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皆是对阳明心学的误读与无知。古代的禅宗大德常把修行喻为“火中生莲”“大死大活”。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修行,必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人格转化,亦必是一场浴火重生的精神涅槃。
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灵、完善的人格和强大的精神,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刻苦的修行。通往心灵自由之路,必是以坚毅和勇气筑成!只要迈开脚步真实践行,恒久持续,终有一日,必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必能达到“良知全体呈现,心灵彻底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