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从《银支付【2017】14号》到《银发【2017】45号》,从“违规通知”到“鼓励指导意见”,被视为移动互联时代支付行业明日之星的聚合支付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般大落大起的波动,监管机构的出手给了一直受制于单一商业模式的聚合支付脱胎换骨的机会——实现从产品到业态的多维度升级。
聚合支付,也被称为"第四方支付",指通过APP、网站等渠道聚合多家合作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他服务商的API接口等支付工具而为中小商户提供在线支付综合解决方案,而其本身一般并不持有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
聚合支付2014年入传中国,适逢第三方支付机构烧钱圈地、扫码支付大行其道的历史机遇,同时呼应了支付市场碎片多元、中小商户疲于应付的痛点,形成了行业普遍认同的可预期的市场空间。这与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的传播逻辑相似,聚合支付同样是经过本地化改造的舶来品。
与第三方支付相比,聚合支付有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品定位
聚合支付仅提供技术整合,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支付产品和渠道,其盈利空间也因此在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商户间挣扎求存;
2.经营资格
聚合支付实质是外包服务,大多不具有支付牌照,受制于竞争压力,违规进行"二清"业务的屡见不鲜;
3.业务拓展
和传统支付只做支付收单不同,立足于综合服务的聚合支付还可以衍生拓展出会员系统、营销系统、P2P网络借贷等其他新的商业模式,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从业务开展的实际来看,聚合支付目前可提供支付通道、集合对账、技术对接、会员账户系统、金融服务、运维安全等服务内容。不过,服务内容的丰富并没有带来利润的丰厚,不同于第三方支付公司,聚合支付主要通过手续费和技术服务费来获得利润,平均收单费率为千分之三左右(支付宝、微信一般为千分之六),相对比较微薄,利润空间有限,这就迫使部分机构铤而走险,违规进行"二清"业务,引起了监管的高度注意。
监管秉承一贯的审慎思路,聚焦有没有“二清”或者超越收单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框定聚合支付“收单外包机构”定位的三道红线:不得处理核心业务,不得沉淀商户资金,不得采留敏感信息。
监管的接入使聚合支付市场乱象得到缓解,行业将迎来发展的升级。i聚合认为,未来聚合支付将实现从产品到业态的多维度升级,预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多维度聚合产品
聚合应用场景,拉高市场壁垒,形成二维码、POS机、SDK、台卡的一站式聚合;聚合支付方式,整合银行卡收单、支付宝、微信、游戏点卡、移动话费、公交一卡通等;三是聚合资金对账,实现多种支付方式一笔即时到账;四是聚合增值业务,根据自身优势、定位融合支付业务上下游业务,提供商户贷款、消费分期、代客理财、会员管理等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多元化对接机构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用户习惯逐步养成,市场预期日益明显,银行、电商、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等机构蜂拥而入,业态的丰富带来需求的多元,需要不同的支付接口和业务逻辑组合来实现,在此形势下,聚合支付可与致力于打造生态的机构平台合作,以专业能力弥补其交易闭环的短板。
多角度渗透市场
移动支付虽然已在一二线城市杀成一篇血海,但在广大的县域和乡村却普遍存在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简单的微信、支付宝收付款已不能满足商户需求,电子商务、消费金融等业态向县域市场的渗透也呼唤更加专业的综合支付服务。聚合支付完全可以把握良机,以互联网思维重新打通县域市场,通过支付服务的让利乃至免费培育用户沉淀数据,继而提供对账结算工具等增值服务提高粘性,最后上线资管产品、融资服务等进行转化。
基于碎片化需求的多元化场景要求综合性的服务方案,正在经历互联网转型的传统线下商户对支付闭环的需求正日益旺盛;新一代的技术创新将带来新的想象空间,聚合支付正在孕育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