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螺丝]得到打卡DAY36/90
核心内容
《堂吉诃德》被认为是欧洲第一部现代小说。它高超的文学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与之前的中世纪小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人们在其中不但可以获得娱乐,也能够体会到它深厚的文学性。它涉及了理想、爱情、自我、真实等问题,并且对它们做出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堂吉诃德》为欧洲小说确立了非常高的起点,在写作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上,至今都罕有作品能与之比肩。
一、《堂吉诃德》是欧洲第一部现代小说,后世的许多作家和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堂吉诃德》译成中文以后有一千页左右,篇幅甚至是很多长篇小说的几倍多。在后代作家的心目中,《堂吉诃德》是欧洲小说真正迈入正途的标志,这并不是说它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部巨著的光辉依然在闪耀,并且随着时代的变换而衍生出新的价值来。作者塞万提斯的人生非常坎坷,但是他追求文学价值的心情从来不曾磨灭。他几乎是在没有前人参考的情况下,凭借一己之力走出了一条伟大的道路。他去世前也没能想到,这部小说已经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地球上的每个国家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堂吉诃德”。人们从中不断汲取到新的精神价值,而类似堂吉诃德的人物也不断在不同的作品中重生。
二、《堂吉诃德》讲的虽然也是骑士的故事,但是跟之前的骑士小说比起来,塞万提斯在书中探讨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等非常有思想深度的问题。
在《堂吉诃德》诞生之前,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希腊史诗代表了欧洲文学价值的最高峰。此后,在漫长的中世纪里,不同的国家都相继诞生了骑士小说。这种小说是史诗的一种变体,却没能再现史诗的文学价值。相比史诗,骑士小说的幻想性质太强。在史诗中,英雄通常是为了非常崇高的目标,例如家国命运或者宗教去献身。这种冒险是非常艰辛的,主人公要通过严酷的自然界和强大的敌人的双重考验,而骑士小说的主人公不但处处逢凶化吉,而且武功高强天下无敌,最终都能抱得美人归。骑士小说的流行程度和不切实际,堪比当代的网络爽文。《堂吉诃德》的诞生,大大打击了骑士小说的不正之风。
三、《堂吉诃德》通过骑士堂吉诃德和仆人桑丘的冒险经历,嘲笑了骑士小说的恶劣影响。
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太富裕的乡绅,住在西班牙的中部地区。他酷爱阅读骑士小说,在这方面称得上非常渊博。有一天他决定模仿骑士小说中的主人公出门冒险,还找到了同村的农民桑丘来当仆从。但是他既没有高强的武功,也不太懂人情世故,因此在冒险过程中,出过很多洋相。他的冒险模式模仿了骑士小说中的套路,一方面要在战斗中胜利,一方面还要赢得心上人的芳心。但是他的骑士身份和心上人实际上都不存在,完全是他幻想中的产物。他的幻想遭遇现实世界一次一次冷酷的打击,一开始我们看他觉得好笑滑稽,但慢慢地就会发现世界的残酷。作者在描写堂吉诃德的冒险的时候,对于读者的身份也有深刻的思考。实际上堂吉诃德就是一个小说读者,他对于真实的判定出现了偏差,而我们在阅读堂吉诃德的冒险的时候,应当慎之又慎,一不小心,我们就会成为他那样对于任何虚构都深信不疑的读者。堂吉诃德对于挫折的接受能力完全不像他这个年龄的人,所以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作者的独特设定,好让我们慢慢意识到,我们应该成为比堂吉诃德更好的读者。
堂吉诃德一共有两次大的冒险,第一次冒险像是无目的的漫游,从道路到旅店,再到山野,他都借助环境来完成自己的幻想。他遭遇了风车、羊群、强盗和其他路人,在他的世界观里,这些人或者事物都带有魔法,他要打败巨人和魔法师来匡扶正义。无论他遭遇怎样的失败,他都丝毫未曾丧失勇气和荣誉感。我们看到他的路线从村庄周围一步步走向山中荒芜之地,远离人类世界。他让桑丘去给心上人杜尔西内娅送信,结果糊涂的桑丘根本就没有拿信,走到半路遇到了堂吉诃德的朋友们,他们正在寻找这个几乎发了疯的骑士。于是桑丘回来一顿胡编乱造,而朋友们也顺势哄骗,最终堂吉诃德终于答应返回家乡。这个时候他已经伤痕累累,休养了好一阵才恢复过来。
在第二部中,堂吉诃德为了去见心上人再次出发。他的朋友们发现拦不住他冒险的意愿,只有让他在冒险中吃足够多的亏才能意识到骑士理想的虚妄。他和桑丘来到了杜尔西内娅的村子,桑丘一顿乱指,堂吉诃德发现他的心上人居然是个骑驴子的村姑,并且满嘴蒜味。他当即认为这是魔法师下了诅咒,于是改道去寻求解除诅咒的办法。他的朋友假扮成一个挑衅的骑士,打算打败堂吉诃德,好让他心甘情愿地回家。但是老骑士运气很好,居然打败了挑衅者,因此冒险得以持续。直到小说快结尾处,假冒的骑士再次出现,才真正达到了目的。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堂吉诃德遇到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女公爵,她想尽各种办法迎合堂吉诃德的世界观,目的是设计出相应的阴谋折磨他,好在一边取乐。最终堂吉诃德在败北以后返回家乡,他也相信自己的心上人得到了救赎。他在回家之后顿悟,发现骑士小说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久之后死去。他的亲属和桑丘这些看重实际利益的人,都从他的遗产里得到了好处。
四、就文学性而言,《堂吉诃德》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崇高的评价,原因很多,这里只列三条。
1.人物生动。
堂吉诃德和桑丘是非常容易被记住的文学形象。在此之前,文学史上从未有过如此鲜明又富有内涵的人物,并且这两个形象是平民的、反英雄的,虽然幻想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堂吉诃德也没有什么贵族血统。他的行为荒诞得可笑,但是仔细阅读之后,又会发现这个人物并非像通常的喜剧故事里那样是一个丑角。这是作者深刻洞悉人性之后,才能创造出来的有血有肉的角色。这个人物历经数百年,即使只读过小说中大战风车的一个片段,也会对这个人物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内涵深厚。
《堂吉诃德》具有很好的娱乐性,但在娱乐性的背后隐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读者和文本的关系,堂吉诃德是读者,我们也是读者,我们应该相信文本,还是应该相信经验?这并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同时,小说还涉及了真实性、爱情、自我等等非常具有现代性的话题。在爱情的问题上,堂吉诃德的行为是具有先锋性的,他在有爱情之前,就选择了心上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你怎么能知道爱情不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呢?爱情的前提是对对象进行主动美化吗?在自我问题上,堂吉诃德无疑是主动想要成为理想中的自我的。这种追求是高尚的,可是到了一定程度,就陷入了荒谬。这又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的一次挑战。正是这些隐藏在喜剧背后的思考,使得《堂吉诃德》有别于一般的讽刺小说,具备了深厚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3.最后一点,《堂吉诃德》是一本非常复杂的小说。
它甚至衍生出两种阅读方式,读者里有偏向堂吉诃德的,也有偏向桑丘的。堂吉诃德派认为,他是最了不起的浪漫主义者,是最勇敢的人,是一切无聊的敌人。在一个粗俗并缺乏浪漫的世界里,像他这样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变得精神失常。另一部分人则是桑丘派,在堂吉诃德高尚的疯狂面前,桑丘表现出低下的愚蠢。但随着小说的进程,我们发现,实际上桑丘更加尊重常识,更加知道,自己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读者们可以在小说的框架内“站队”,但实际上这种站队是艰难的选择,因为要在这两个人物之间分出是非,是很困难的事。后代的作家受到塞万提斯的影响,对这个故事进行重新的创作时,往往只选择其中一个视角。比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就是在用桑丘的眼光,写了一个可笑的女性堂吉诃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