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年前,李宗盛《理性与感性》的开始是张艾嘉的画外音,她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李宗盛。
11年来我听到这个句式很多次,甚至也套用过这样的句式"每个人的心里都有sth.",而这样的句式就像是后来那句“再不sth.就老了”一样,百试不灵。
你必须承认,无论你是不是喜欢听歌这件事,你心里都有几首特别的歌,因为每个人心底都会有几首歌特别的歌。可能是李宗盛、林夕、或者方文山,甚至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唱作者……
你也会认同,很多简单的歌对于某些特定的人却并不简单,一首歌对于一些人可以听到很多,故人、故事、故情,甚至是第一次听到时那杯咖啡的味道,乃至那时的整个时空。
这里,我想说的是我,是一首歌能告诉我的的事。我是个爱听歌,也爱收藏唱片的人,一个Digger。一首歌能告诉我的远不止歌曲本身。
这篇文字是个例子,因为一首歌,我知道了一些很多人并不在意的事。
银河铁路
从小时候说起,那年我大概十一二岁,即将上中学的样子,幸运地以哥哥的同学为渠道,接触到很多以“龙虎榜”为系列的台湾乃至东南亚华语歌曲,这点幸运,也让我比同龄人更早的听到了很多台湾流行音乐,同时也在自己的群落中显得格格不入。
《银河铁路》是我作为一个孩子爱听的歌,记得当时有两个版本,杨耀东的男版,和杨黎苏的首版,慢慢的杨耀东的版本被淡忘了…
说真的,当年稚嫩无知,so young so simple 的我真说不上这首歌哪好,但就是着迷,新鲜的歌词与过耳不忘曲调,直至现在还会偶尔哼起,足见当年感染至深。
那么这首歌告诉了我什么呢?从当年国内闭塞道查不到任何相关讯息,到慢慢开放,再到有了互联网,慢慢地关于这首歌我知道了很多。
1.黑色狂潮
这几年“民歌40”活动在内地很多地方活跃着,许多乐迷对于台湾的民歌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艺人也都如数家珍。民歌运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其实已经形成了台湾新流行音乐的格局,大家都知道的是罗大佑的《未来主人翁》,苏芮的《蓦然回首》在台湾掀起了一阵黑色狂潮,但对于“黑色”的命名其实是始于杨黎苏这件事却不一定知道。1983,不仅有《蓦然回首》和《未来主人翁》,其实那年还有杨黎苏的《银河铁路》,那年杨黎苏和苏芮同时首次发片,两个人又都是当时炫酷的黑色装束,在宝岛红极一时,当时“综艺一百”的小燕姐采访杨黎苏时第一次说她和苏芮是“黑色系旋风”的唱片新人。从此这股黑色狂潮注定要写入台湾流行音乐的历史。
后来,我千方百计的淘到了这张唱片,至今也还保留着对杨黎苏的无限好感。
2.两个原唱
录像厅年代,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在一部国外的录像片中听到了这首歌的旋律,那一刻我才知道杨黎苏的《银河铁路》其实是翻唱的。
从那之后,我千方百计的在寻找着这首歌的英文原唱,可那个CD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一个小镇男孩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那时的天都是干净的,根本没有答案在空中飘过。等到互联网时代,我仍旧找不到这首歌的原唱。期间,机缘巧合在一些公共场合听到过两次,但都不能记下来。直到几年前,大概是iPhone 4S刚刚上市的那个时间,手机上的APP:SoundHound 和 Shazam,让我找到了太多想知道的歌。
一次出差,在酒店看HBO里播的英文老片,一个片段,竟然背景音乐是这首歌,于是 SoundHound 终于让我找到了这首歌的英文版本《Indian Reservation》。那次我找到的版本是美国乐队 Raiders 1971年的版本,也就是杨黎苏《银河铁路》的相应版本。
其实,歌的原唱是英国流行歌手 Don Fardon ,他在1968年的版本就进过 Billboard 100。可是,Don Fardon 的版本终究是一首普通的流行歌。而 Raiders 的翻唱则让这首歌成为经典,以至于大部分人都认为《Indian Reservation》是Raiders歌。
所以,我们大可认为这首歌有两个原唱,一是创造者Don Fardon,另一个是给了歌曲生命的Raiders。
3.伟大的美国与忧伤的切诺基族
歌曲的名字是 Indian Reservation,印第安保留地。
伟大的美国从印第安人手里抢夺了土地建国,手上沾满了印第安人的鲜血,最终他们在地图上为剩下的印第安人划下了几个区域,叫做 Indian Reservation,印第安保留地。这是伟大美国的恩典吗?作为美国历史与文化的最基层,略显悲哀。
歌曲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是首关于 Cherokee tribe,切诺基族的歌。
切诺基族,是印第安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支,他们甚至推行共和、普及文字、消除文盲,一切向着文明世界转变。可又能怎样,占领者并不是要推广他们的“文明”,他们要的是土地、是绝对的统治。最终,几乎被消灭的切诺基人屈服了,他们被驱离了家园,住进了联邦政府恩赐给他们的 Indian Reservation。这些故事,歌曲并不能告诉你,但你知道背景之后,都能听到。
Cherokee people,Cherokee tribe,So proud to live,So proud to die……
我想,JEEP,最著名的车型会以“切诺基”命名,应该就是看中了切诺基族的精神吧。
4.大烟山
切诺基人的 Indian Reservation 在哪?
90年代末,最时髦的话题之一是“发烧音响”,是“Hi-Fi”、“Hi-End”,还有一本日本杂志叫“Hi-Vi”。一时间太多的人的耳朵都金贵起来,连家里的电源都会改造,连音箱的脚钉都会挑剔,能为同价位的“怪兽线”、“古河线”或“超时空线”写出一篇深入浅出的测评文章,我甚至在香港的《发烧音响》杂志中见过其主编的一对“天朗”同轴音箱,每一个足有大衣柜大小!,作为重要的软件,很多音乐专辑乃至音乐厂牌都被冠以“发烧”知名。大黄标、小黄标、迪卡、水星、泰拉克,一众国外厂商的严肃音乐也随之进入了千家万户。说真的,那段时间,我也很迷茫,音像收藏这件事遇到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
1996年,一家叫做“Real Music”的美国厂牌,推出了著名的“国家公园系列”,当时那几张CD立刻进入了很多音响摊位上的试音碟袋中。我常去的那家安静的小音像店经常播放,我也经常去听,对每一张的封面、中文名、甚至曲目,都记忆犹新,甚至旋律一起就能分辨是哪张碟。现在想想,其实就是好听的背景音乐、佐餐音乐而已,但那时就是倾注了很多想要而得不到的苦苦坚持。直到如今,几张专辑的名字和封面也还记得一些。
《大烟山》就是其中一张,至于大烟山国家公园,当年却并不了解。
知道大烟山,为了这首《Indian Reservation》而展开的搜索。大烟山,也译作大雾山在蓝雾。蓝雾这个地名是由切罗基族的印第安人命名的,它指的是北卡罗莱纳州和田纳西州之间的地区。森林蒸腾出的水蒸气形成的滞留于地表附近的浓雾,环绕于群山之间、充斥于峡谷之中,大烟(雾)山国家公园就在这个地区。原来Indian Reservation,在大烟山。
还有
关于这首歌,我其实还挖到了很多,都太细枝末节了,所以我po出来的也只不过是关于这首歌我所挖到的一部分,太多的精彩以及围绕这首歌我所收藏的唱片、CD其中的精彩与乐趣也只有我能体会。这一点,我想但凡有收藏爱好的人都会有共鸣。
那么,这其实只是一首歌,在我心里其实还住着千百首歌,在我的唱片架上还住着璀璨的群星。我不是在安利收藏这件事有多好、有多酷,相反,我并不建议他人玩收藏,特别是唱片,因为还有太多更有意思的爱好能让你升华。我只是想告诉你我收藏的乐趣,你当然可以嗤之以鼻,甚至唾弃我的爱好。而我,每每乐在其中,如坐千山下,如沐星空里,发现我这辈子还做着这样一件事,很幸福!
后记:
1
一位收藏大咖曾经把现在的唱片收藏者分过类,除去比重不大的散户,占比最大的收藏者有3类:
第一类是业内人士,比如音乐人、DJ、乐评人等等,他们收藏是职业需要;
第二类是FUNS,他们收藏唱片往往对一个,或者是几个人非常专注,有的藏品也会很多、很广,但都是围绕他们追的那几个人;
第三类是Digger,这是唱片收藏者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类,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信息,一些好恶,一点点的挖下去。
我非常认同这位大咖的分类,也很感动。这最多的3类人里,没提到投资这件事,收藏唱片这件事与回报没有半毛钱关系,都是因为“热爱”,为“热爱”做的事,怎不感动?
我就是Digger。
2
在简书写字,最初一篇叫《很多时候,我是这样找一首歌的》,后来,意犹未尽,写了《当我说收藏一首歌的时候,藏什么?》、《快来把自己从“普通青年”和“TWO B 青年”中扣出来》,所述之本意与本文相同,故,本文可以是此系列又一续篇。另外,之前写过《在伪文青与装13之间的路上边走边唱》可作为这几篇文章的注脚。
3
吾有一藏友,所藏数倍于我,岁不及我,但所执藏念之久与我甚合。
某次交流,他颇多伤怀,他的这点略烧钱、费神且并无回报的爱好,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与理解,连已经懂事的孩子也未能接纳,他只是自己孤单地坚持着自己的爱好。
我觉得这让他很忧伤。
我不知道该怎样宽慰他,劝进或劝退我都说不出口,就只聊收藏。
非要我说,那就一句:做这件事,你快乐吗?把所有的定量、变量及其权重都加在一起,做这件事,你仍旧快乐吗?
……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