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跟心理学和身心灵相关的理论中,都主张“接纳”。然而,我注意到,“接纳”对很多人来说是想做、知道应该做,但很难做到的。
接纳自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儿,因为那意味着要直面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不完美。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知见需要被肯定,那就是“我本来不完美,而这不完美就是完美。”当接受这个认知之后,就比较容易接纳自己了。
感受、情绪、想法等记录下来之后的目的,首先是了解真实的自己,因为想出来的和写下来的,有时有很大的出入;接下来要做认知重评。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出在认知这个地方。
必须强调的是,接纳和认同不是一回事儿。接纳不代表认同。接纳是“接受且纳之”,就是承认目前这样的自己也是“我”的一部分,而不是以排斥的态度将自己推出去,只接受自己所谓“好的”一面,不接受“坏的”一面。
问题在于,先接受了,将其纳之,看见自己的整体性,进而客观地对待之前自己非常排斥的那个部分。这里的“客观”是指,第一,了解背后的成因;第二,相信其可以改变或转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接纳这第一步,后面的两点是很难发生的。
对于“接纳”这件事本身如果有评判的话,因有评判而排斥,那么与想接纳的那一部分自己总是相隔遥远,结果是无法做到真正的接纳的。
当评判出现时,接受它,接受自己正在评判。其实,每个人都有喜欢做评判的那一面,这个我们的生长环境、人文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都有关。评判经过若干辈的累积,已经成了我们无意识的习气,一不留神就会启动,所以要做到“不评判”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因而,只要看到了,意识到了自己正在评判,停下来就好,没有其它。
做到接纳,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是第一步,“承认”是第二步,“不评判”是第三步,“接受”是第四步,“纳之”是第五步。其中,承认与认同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试试看吧。“接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功能,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开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