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
就是因为没有出生,所以在目睹着和我不同年代的人和物的时候,有着一种特别奇怪的陌生感,但这种陌生感却让我如此的亲切,无论是那个小村庄,村庄的人,小孩,还是村里的几棵树,几亩地。
我不是台湾人,却见到过那样的淳朴和平凡。
侯孝贤和吴念真用了最简单的方式给观众讲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一晃就是好几年。整部影片没有特别跌但起伏的剧情,更没有华丽丽的镜头语言,导演大多时候都是固定着镜头,没有过多的推拉摇移,更没有繁琐的切换,而正是这种平平淡淡的叙事方法,映衬出故事的真正意义。
我想侯孝贤想说的就是最平凡的故事吧。
影片开头颇为让人眼前一亮,除去前段最简单的开场字幕不提,出现在眼前的一个带着光的小洞,慢慢放大,同期才出现火车轰轰的声音,然后好长的一段镜头之后,硬切到了两位电影的主角,我的想法很简单,这是一部伴随青春的电影了。校服、书包、放学、一个男生和女生,校园故事吧。所以一路上,两人一起看书,一起走铁轨,一起看到要放电影,一起到家,我都已经准备好了一场那种特别清纯的校园小清新的剧情走了,故事却在阿远爸爸回来后,阿远跟爸爸说不想读书了,要出去打工的时候提起了我的注意。
最害怕这样的现实,果然,阿远独自到了台北,住在一个破烂的地方,打工受气,郁郁寡欢。一年后阿云也来到了台北,虽然两个人在一起了,但阿云并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念家,而阿远也开始换工作了。
在后面,阿远一个朋友要去当兵,一群人坐在一起喝酒的画面,几度让我想起过去的事情,其实那个年代和这个年代的人都一样,在分别面前,都显得特别矫情。
而后来阿远埋怨阿云喝酒,阿云赌气地脱衣服要恒春仔在衣服上画画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的真特别的亲切,两个还在懵懂时期的恋情,却为一点小事而发小脾气,这样的画面让人特别的会心一笑。之后阿云手受伤了,阿远又开始埋怨她怎么那么不小心,并且从自己工资里垫了一笔钱给阿云寄回家。有时这样的小事,想起来就感动。
阿远为了陪阿云去买鞋子,骑着公司的车,却弄丢了,这事对阿远影响蛮大的。其实车子应该是阿远公司的老板自己开走的吧,在丢车的时候,阿远的老板出现在了那里,应该是那个意思。我想侯孝贤也是借着这些小细节,去鞭挞社会一些人吧。
其实在阿远收到当兵的通知的时候,在阿远最后去看阿云,说外面失火的时候,在阿远收到信阿云说邮差天天和她聊天,聊了很多东西的时候,在阿远两个月没收到阿云的信的时候,我就猜到结尾阿云肯定会跟别人了。其实不能怪阿云,三年,三年什么都会变,别说感情了,所以让人恐惧的异地恋,总是会破坏了太多太多恋人的关系,现在还好,有电话,有动车,有飞机,但那又如何,天各一方,某个夜里难受了哭了害怕了,彼此又如何能知道呢?
阿云一个人在台北呆了三年,却在最后的时刻,阿远快要退伍的时候,和别人结了婚。转念一想,阿云这三年是怎么过的,可想而知,一个人的落寂,一个人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害怕,这一切说起来简单,却抵不过一个小女孩脆弱的心。所以我不会看的恨阿云,而是恨时间和空间。
最后阿远回来了,没有爆竹声,没有迎接,他妈妈在睡觉,对阿远回来都不知情,爸爸估计又去喝酒了,他独自走到田里,爷爷正在耕地,爷爷说:我的眼皮跳了一天了,我想可能就是阿远回来了。
这个时候我的泪水就打转了……
爷爷给阿远讲了台风,讲了收成,讲了番薯,讲了很多,一直重复了好多遍:照顾这些番薯,比照顾巴参还辛苦。
我想导演以这种方式结尾,应该是有想法的吧,而爷爷的那番话,好像就是告诉阿远,感情和种这些番薯一样,要看天时地利人和,还得看缘分的,感情,太难经营了。
阿远没说话。
也没有见到阿云。
其实我很想知道阿云后面的故事,但一千个观众有一千种想法,我的想法是:希望她幸福。
翻看了侯孝贤的所有影片,才发现如此熟悉这个人,恋恋风尘却是看的第一部,早前看过他制片的第三十六个故事,虽不是本人导演,但却可以回味出他作品的影子。
无论如何,恋恋风尘让我在闲暇的这个夜晚,有些难以入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