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孩郭婧的无字绘本《独生小孩》是2015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绘本。这本备受瞩目的作品由100多页手绘的黑白铅笔画组成,评委萨曼莎•亨特对其中烟雾朦胧的神秘氛围大加赞赏,称它是“梦幻题材的无字处女作”。《纽约时报》给这部作品的获奖理由是:“这本长达百余页的绘本,佳评如潮……华人作家Guo Jing(郭婧)以一胎化为故事背景,描绘孩子的孤独成长。这是另一种类的无字书,被比喻为跟澳洲华裔作家陈志勇《抵岸》、英国雷蒙•布力格《雪人》齐名的大师级作品。”
这本书没有一个字,100多页铅笔手绘,用全人类通用的语言——图像,讲述了一个温馨而动人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女孩胖墩墩的,孤独又勇敢。为了寻求外婆慈爱的陪伴,小小的她自己穿上小衣服、小鞋子,自己梳好头发,背上小包包,撑着一把大大的伞,冒雪去乘电车……一个人在家的落寞,迷路时的无助和恐惧,冒险的快乐,想家的悲伤,和终于回到家里的温暖……在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中,每个人都会重温自己脖子上挂着钥匙的童年。
我和我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除了母子连心之外,我们还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密码——独生。
我们之间,相同的是孤独的感受,不同的是孤独的形式。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我常常被一个人锁在家里,小伙伴隔着院门陪我说话的情景还清晰如昨。一个人在家写作业的晚上,打开家里所有的灯,只是为了驱赶对“鬼”的恐惧,即便是现在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恐惧和无助。我的孩子出生至今一直有人陪伴,因为社会环境的复杂,外公外婆更是寸步不离。但是每每看着他一个人看动画片,看着他搭积木的小小身影,我仍然能体会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孤独显然与人数没有关系,无论独生与否,如何与孤独和谐共处,都是我一生需要研究的课题。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抵达心灵的路。在这条路上,作为先行者的我能做的就是给予更多的呵护、引导和帮助。
在这条路上,我们都做过怎样的努力?
我们都具有很强的自娱自乐的能力。小时候,没有玩具,也没有其他娱乐项目,我就开发了跟多游戏。比如,一个人踢毽子,规定三次总和相加做一次记录,然后看哪一次踢的最多。小朋友也经常一个人拼搭各种模型,一个人开战,打得不亦乐乎。他最喜欢乐高拼搭,不拘于图示,天马行空地搭建任何他能想到的东西,这个时候我通常会默默走开,让他一人沉醉于此。
我们都喜欢阅读。这是我自娱自乐很久之后才摸索出来的一条对抗孤独的灵丹妙药。当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时候,就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书中的丰富世界弥补了现实世界的单一和局限。每天晚上的亲子阅读时间,是我们最享受的时候。虽然相比同龄人,开启的有点晚,但是对于阅读这件事只要开始,就是好的。计划了很多事情都半途而废了,唯独这件事,我们一直在做。让我们慢慢来,再久一点也没关系,你终会明白,阅读这件事,不只是有用,而且更有趣。
我们都珍惜朋友。朋友对于独生子女的意义,就如同手足。“发小”是个多么珍贵的存在,一句我们打小就认识,中间可略过千言万语,就足以证明情之弥坚。所以,我也特别珍惜孩子的朋友。他有一个幼儿园的好朋友,虽然小学不在一个学校,但是无论多忙,我们两个妈妈都坚持一星期之中抽个两三天,晚上做完作业后让他们在一起玩一个小时。看到他大汗淋漓,开怀大笑,我就知道我做对了。
独生子女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也许就会成为稀有物种,直至消失。但是孤独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对于孤独,没有人比我们有更深的体会,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懂得如何对待孤独,如何与之和谐相处,并最终抵达内心深处。人的一生中,会和不同的人结伴而行,但是任何人的陪伴都只是暂时的,只是一段时间。最终,陪我们一直走下去的,还是我们自己。因而,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最终爱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