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口极度膨胀,资源极度短缺,以及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的突飞猛进,重化学工业所产生的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各国所关注。许多学者在思考: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食物生产、能源耗竭,这五样指标以现在的方式继续增长,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怎么样?最后得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的预言,如果放任下去,人类社会即将崩溃,世界末日很快就会到来。
按照他们所模拟的模型,在100年之后,整个世界会崩溃,而且这不是一种缓缓而至的危机,是一种彻底的崩溃。如果我们不去做改变,这些危机就会发生,地球就会崩溃;但如果我们改变了,那就有可能去改变他们所预设的轨迹。
在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环保理念,首次提出了经周恩来总理审定的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当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团体在每年6月5日前后举行保护环境、反对公害的各类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这一天发表有关世界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
1972年6月5日~1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
会前,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让世界各国人民永远纪念它。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要在每年的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世界环境日,象征着全世界人类环境向更美好的阶段发展,标志着世界各国政府积极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做出的贡献。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设立环境规划理事会(GCEP)和环境基金。环境规划署是常设机构,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并作为国际环境活动中心,促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人类与自然之间经历了漫长的“相爱相杀”的磨合。回望过去,人类从非洲大陆走出,慢慢扩散到欧亚大陆,跨越白令海峡,成为纷繁复杂的生态系统当中的重要一员,不断去探索、理解自身和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入21世纪消费社会的今天,我们重新把人放在“生命之网”中来反思,技术文明的进步,使得自然不断被劫掠,带来了农业、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人类也越发意识到对大自然带来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