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曹雪芹在书中不仅为大家生动再现了旧时代官宦贵族的生活起居,人情来往,风俗习惯等,还通过几位主要人物之口向广大的读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书中,他除引用大量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文学典籍之外,更多地就是引用诸如李白、杜甫、杜牧、王维、苏轼、陶渊明、白居易和陆游等十几位诗人的百余首诗词。
在《红楼梦》中,作为第一号女主的林黛玉,才华出众,博闻强记,对历史上很多名家名作皆信手拈来:既有各种点评,又有原文引用,可以说是技压群芳,令人赞叹不已。其中,有一位诗人,在文学史上颇负盛名,而林黛玉却不甚喜欢,这位诗人就是李商隐。
对于李商隐,林妹妹的态度很直接:”最不喜欢,然而却只喜欢一句。”这句诗就是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对此,很多读者心存疑惑的。因为在文学史上,李商隐的诗作历来被后世大家推崇备至,尤其是他的《无题》系列”爱情诗“,几乎首首都堪称经典。
为什么我们的林妹妹却”最不喜欢“呢?又为什么独独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呢?对此,我想应该结合诗句本身的意境和诗句出现的原文来分析。
首先,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在李商隐的所有作品中并不是最为人称道的作品。然而这并不妨碍诗句本身”意境“的美。众所周知,李商隐的诗作向来以善用典故,深幽绵邈著称。因为借用典故较多,他后期的一些诗作甚至到了隐晦难懂的地步。
可是,这首诗作却风格迥异。在这首诗中,李商隐一改常态,没有应用任何历史典故,只是把一些眼前所见之物进行了罗列:竹坞、流水、秋霜、枯荷、雨声。对于这些景物,作者虽然采用的是纯白描的手法进行刻画,但却在读者眼前描绘了一幅摄人心魄的深秋清冷意境。
在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中,作者眼中的骆氏亭竹林环绕,流水淙淙,干净无尘。紧着着在颔联中,诗人在这样清冷的环境里有感而发,思念故人。然而,因为千山万水的阻隔,这份思念无处诉说。而后在颈联中,作者说天色已晚,秋意深寒,漫天霜飞,令人不禁神伤。
而末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更是历来为人称道。在前三句中,作者的感情已经通过一系列景物的描摹得到了层层渲染,到了最后似乎要喷薄而出了。可是作者却收住情绪,把眼前的一片”残荷“推到读者眼前,让读者自去体会其中的无限惆怅。真是妙笔天成,令人销魂!
所以,作为《红楼梦》中的才女,林黛玉一向品味不凡,超尘脱俗。她的气质与李商隐这首诗作的”意境'是切合的:清冷孤傲,满腹伤怀。那么,林妹妹独独喜欢李商隐这首诗作,与她素日的做派是一致的。
第二,既然如此,那么在原文中,她说独独喜欢这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真心话吗?如果不是,那又有什么深意了?这就要结合原文来分析了。且看原文表述: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在文中,黛玉提这句诗的目的是什么了?从表面上看,是要留住这些残荷。然而,结合文中的环境和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感情纠葛,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这一次依然是在借题发挥,别有用意。
黛玉因为家人的过早离世,天性喜散不喜聚,平日也最喜欢一些衰败寥落的景物,如落花和残雪。在《红楼梦》第31回中,作者借宝玉之口评价林妹妹时就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黛玉是喜欢这枯枝落花的衰落景致的。
既然宝玉知道这一点,为何在看到一池塘“残荷”时,却说要立马派人来把这些残荷收拾掉。在敏感多思的黛玉听来,心里自然是伤感的:你我平素既然心心相印,为何在这件事却这样不理解我,而且还和宝姐姐是哦同一个立场。可见你平时的话都不是真心的。
因此,黛玉在此处说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也是在向宝玉传达一种怨恨之意。宝玉做为自己的知己,本应该知道她的喜好,了解她的心意,而此时却愚钝之极,要拔去林妹妹的喜好之物。一向敏感多情的林黛玉岂会不恼?
可是,当时在船上有那么多的姐妹都在,林黛玉不可能当众向宝玉表达不满,只能借用李商隐的这句诗来隐晦婉转地向宝玉传情达意。事实上,宝玉也明白了林妹妹的意思,在林黛玉说喜欢残荷后,立马改口。果然还是与林黛玉心有灵犀!
综上所述,我想,对于李商隐,曹雪芹也是喜欢的,因为他的诗作风格与林黛玉的气质是有切合度的,因此,林黛玉对于李商隐的诗作应该也是觉得很美很喜欢的。林黛玉之所以说只喜欢其中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过是在当时文中的环境下借题发挥,暗暗向宝玉传情达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