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或打人”,几乎是所有家长都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男孩子因为雄性激素的先天原因,比女孩子更易发生“打人、咬人、推人和骂人”的情况。无论是被打还是打人的一方家长,都挺尴尬的。
一开始我总是想,只要自己教育好,孩子出去至少不会去惹是生非,也就不太会与其他孩子发生肢体冲突。但结果却并不是这样的。
哪怕两个男孩之间只是玩笑性的推来推去,也会转为言辞激烈的对骂、用力推搡、按倒、甚至拳脚相向。如果这个时候旁边没有人加以阻止,不管任何一方的孩子受伤、哪怕只是磕碰一下。大部分家长都不可能做到心平气和,更别说能做到让两个孩子自己去解决矛盾。
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导致孩子有攻击倾向/习惯呢?
一部分是家里有人太顺着孩子,一部分是男孩生理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儿童的模范能力太强、容易互相影响。
男孩子之间的相处,简单粗暴地通过“不打不相识”的方法来试探彼此。当他们周围的环境中曾有过“对骂打斗”行为,他们就看在眼里并加以模仿。而女孩子通常看在眼里会默默记在心里,俗话说“容易有内伤”
现在社会,孩子接触暴力倾向的来源除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外,还有一个虚拟环境:那就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这些媒体上充斥着的各种“动物性行为”:打闹、追逐、嬉戏等都会导致孩子增加攻击行为的隐患:
“我要把你吃掉”
“看我打死你”
最近,我发现儿子出现了好几次“推人”“骂人”“打人”甚至“咬人”的现象。一开始我很着急,当然也会觉得很没面子。“被攻击”的那一方家长心里肯定在骂:平时看看很有礼貌的小孩、号称教育方法一套套的妈也不过教育出来一个“野蛮孩子”
这个时候最忌讳因为觉得没面子而对孩子吼,也不能充耳不闻任其发展。
我找儿子谈了谈:你愿意告诉我一下,为什么要去打小朋友吗?
“因为我追不上他们,我想和他们一起玩”
小孩子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伴随以下几个原因
1. 不知道如何进入一个社交圈
2. 无意识地模仿其他孩子
3. 父母角色投入不够平衡
4. 家庭中指责比较过多
5. 同伴之间的情绪影响
6. 家里人都让着孩子
更严重的情况是,我们曾经在新闻里看到过有个别孩子模仿动画片/电视剧里的攻击性镜头,把同班同学吊起来打、用火烤、抽耳光、甚至凌辱。
正是因为这些极端化的骇人报道,让家长们更加心惊胆颤,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还他”
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都是家里人的掌上明珠。别说被打了,轻轻磕碰一下都不得了。尤其是老人带着孩子在户外玩耍的,更是“宁可打别人也要保护自己”的态度。
解决孩子间肢体冲突的关键,一则是看父母怎么教育、二来是社会要逐渐有共识:
1-2岁:孩子喜欢动手是普遍现象
儿子1岁多的时候,经常主动去打别的小孩、抢人家的玩具,抓人或推人,弄得人人看到我们就躲,越是这样儿子越不敢再去主动跟其他孩子交往。
在家里反复教孩子该如何表达情绪,但还是如此。怎么办呢?
1、教孩子在各种情况下,如果语言表达了以后对方还是不理解的话,可以配合手势去表达。
2、跟孩子明确界限,比如:哪怕用爸爸妈妈的东西也要征求我们同意等。在孩子冲撞别的孩子时,及时把他抱开(但不会当着外人面马上指责他)只是要让他明白这样的做法是不能被接受的。
3、很多老人被孙子打了还笑着把脸凑上去,导致孩子以为这是在玩。说了没用,一而再再而三示范给老人看,不能纵容孩子得不到就发火的行为。
4、带儿子做些足够消耗他体力的运动,给他玩需要专注的游戏,比如积木、拼图等。
5、家里的男性要做榜样,不要孩子一哭就去讨好。但现实情况往往都是妈妈在做规矩。比如,无理取闹时待在书房直到自己知道错了再出来,出来了过往不咎。
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打人行为,不要反应过激。
不要因为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而把孩子关在家里。
3-5岁:游戏时容易发生冲突
好好玩着突然爆发冲突,比如,因为抢玩具、因为有不同意见、因为对方破坏了自己的作品,等等。
我的方法:
1、教孩子玩具要轮流玩、如果发生争抢时快速用其他玩具来交换。用委婉拒绝的方式而不是用吼叫和打骂去威胁。
2、不必对孩子过于严密监视,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但保证孩子在自己视线范围内。遇到问题时,只要不涉及安全不必太急于去插手。如果爸爸在场,就让爸爸去管。有一两次我静观其变,发现其实孩子们自己会摸索出和解方法,吵过闹过后反而更好地黏在一起了。
完全不管或严密监督保护,都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不利。
4-7岁:拉帮结派
男孩女孩,大概都有过被别人搞小团伙排斥的经历。
小朋友说“我不跟你做朋友了”
这往往意味着——他此刻跟对方有不同意见,无法一起继续玩,或他此刻心情不好,不想跟任何人玩,而不是真的表示“我以后永远不想跟你做朋友了”。
我的建议:
1、如果两个孩子当时没有在意,家长不要去提醒孩子,更不要去翻旧账。
2、如果两个孩子为此不开心了,家长可以让孩子复述当时的经过,帮助孩子回想一下有没有什么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如果孩子认为它没有做错什么,那么就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可以问孩子“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3-7岁:不愿意第三个小伙伴加入
放学或周末儿子经常到小区广场上玩,有好几次都很想加入小朋友们中间。别人没理他他就急,急了不知道怎么说就上去推拉。今天又出现这种情况,我还没弄明白就被家长来告状了。
第一步、先跟对方孩子道歉,看看孩子是否有受伤,并且真心去关心下那个孩子,告诉儿子做错事要承认错误。
面对两个孩子都说“我们不要跟你玩”,儿子显然很难过,一个人滑着车走出广场。我跑上去,没有骂他,只是带他走到篮球场旁边一块没人的空地。
第二步、给儿子一瓶水,找个台阶一起坐下来。抱了抱他。他还在郁闷,想要挣脱。我说“妈妈小时候,有个男生用铅笔芯戳我,后来你外公冲到学校骂那个男孩子。那个男孩也哭。妈妈对外公说“他也许只是惹惹我的,不小心笔没拿住而已。”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儿子冲进我怀里哭了。我问他还想不想去玩,如果想,就需要自己去和两个哥哥说。
他过去的时候,又好了伤疤忘了疼。看到小朋友就去头顶头啦、人挤人。三个孩子、一个爸爸和我坐在石凳上。男孩A拍我的手,我就问男孩B:你觉得这样是打吗?B点头。我说:阿姨觉得不是,可能只是他想跟阿姨交朋友但不知道怎么说。
然后我和A握了握手,摸了摸B的头:阿姨知道他推你们不对,你们可以告诉他想加入你们需要怎么做。比如,他手上一辆变形汽车可以让他教你们怎么一起玩。
我的原则:
1、被“排挤”的小朋友家长,如果确认自己孩子没有做过什么冲撞对方的事情,那就不必太介意。
2、可以自己跟孩子玩,或者鼓励孩子寻找新的玩伴,或者引导孩子想出新的玩法来吸引别人带他一起玩。
7岁以上的孩子:小团体
大孩子之间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如果说男孩的暴力是动手打架,那么搞团伙排挤一个人可以算作女孩的“暴力”。家长对此多给孩子传递乐观态度,避免被孤立的孩子封闭自己。多给孩子讲讲交朋友的故事,不要以成人口吻过早逼孩子理解“圈子”的意思。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几个男生追着一个女生跑,抱起女生或拉女生手。女生家长会痛斥男生,甚至反应强烈的觉得需要报警(这个不夸张,因为女孩到了7岁以后父母就特别担心“安全问题”)
在“男女有别”的判断上一定要教!父亲要教儿子尊重女孩,母亲要教女儿自尊自爱。
但男孩如果长期缺少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结果只能什么事都找妈妈。比如,长期女性给男孩洗澡、女性洗澡的时候随意让男孩进出、女性在男孩面前随意换衣服、男孩很大了还是与女性同床睡觉等等。都是导致男孩出现“肢体接触太随意”、不完全理解男女有别的原因。
所以孩子3-4岁开始就可以从“性别教育”过渡到“性教育”了!最近儿子就会对我说“妈妈你不能看我洗澡,妈妈我不能跟你睡,我要跟爸爸睡。”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界限定的不够坚定啊!
孩子被打,还手or不还手?
有些孩子,即便你每天告诉他被打了要还手他也未必会这么做,说明这个孩子心里没那么多愤怒、没那么多攻击的冲动,他心地善良。
父母要如何既做到不破坏这份可贵的善良,又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呢?
1、告诉孩子对于力气比自己大、不讲理的人可以避而远之。
2、看着对你动手的那一方、大声要求对方停止,必要时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
3、让孩子正确理解他人行为:打人是不对的,但是真的对方危害到你人身安全的时候,也不能无条件妥协。
4、对5岁以上的孩子,鼓励他用谈话的方式去达成和解。
5、平时多给孩子自由交朋友的机会,否则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融入一个新的团体。
6、家人跟孩子互动不要太细腻,多带孩子出去运动;找一些有探险、冲突情节的绘本故事书给孩子看、讲给孩子听。
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无论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家长都不贸然斥责孩子,先接纳再询问。不要怕孩子会因此一直被欺负,因为多数情况下,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社交能力都在提高,之间的肢体冲突会越来越少。
与其挑剔孩子的交往能力,不如反思家人跟孩子的互动方式
当我们跟孩子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是马上翻脸、生气,还是协商、用谈话的方式和解?
家里人是否都展示出了尊重与同理心?
家里人是不是有过渡的宠爱、迁就、控制和威胁?
当着孩子面是否看了太多动作情节电视电影?
给孩子看的动画片是否有太多粗话、暴力言行?
父母是否曾经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互相指责?
与祖辈同住的家庭,是否尊重孩子母亲的教育方式?
别把孩子“打人”的事态扩大化,会伤到孩子心的只会是他最在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