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分数”的整体概念。到底一位学生是以“高分”为目标,还是以“解决问题”或者“理解内容”为目标。二者有巨大的差别。
当孩子将焦点放在成绩上的时候,可能的结果(1)失去学习兴趣(2)逃避有挑战性的任务(3)不愿深入思考和批判。(有的学生天生具有免疫力,所以这并非绝对。但是得到这样结果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如果一项任务被告知会被评分,则会让学生兴趣索然。他们也会挑选容易的去做。会导致“分数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的想法。对于分数的追求,会导致孩子的思考更加肤浅和表面。他们只会在书中寻找那些对学习成绩有用的信息,为了好成绩投机取巧。除了记住生硬的知识,丧失了思考、批判、创新能力。
(我想起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在看书的时候,记录好词好句,写读后感。孩子们马上就会表现得沮丧,将看书和苦差事连接在一起。甚至孩子班上将读后感作为看电影不认真的惩罚。我想起我和女儿一起看电影时候的情形。我们看完一场电影,我会去看影评,并且将影评说给她听。她总是瞪大了眼睛,然后不停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影评?觉得特别有意思。她最近迷上哈利波特。她会追着我,给我描述书中的神奇故事。然后我们讨论,如果可以选择,她最喜欢的魔法道具。她喜欢读历史,我会和她点评一些历史人物。她因此特别喜欢历史,而且还立志做一位考古学家。这些互动,会让她感觉看书、看电影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看完之后进行思考又是多么吸引人的事情。当然,现在感觉这些互动还是太少。我往往只会盯着她看了多少?学习了多少?对于成绩有多少的帮助?而不是对她心灵成长的滋养有多少。
就像很多初中生父母,给孩子看西游记的解析。我也看了一下,真是兴趣索然,没有半点意思。哪里是 什么解析,就是考题分析而已。我记得以前看悟空传、大话西游都能引发多年的深思。相比之下,这样的考题解析,又能记住多少?
我现在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老师要求课堂之外多多阅读。但是我感觉实际并非如此教条。我们应该更加看重的是对于阅读内容的思考、批判和延伸。例如儿子看完米小圈,会自己模仿这故事。和女儿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以及书评,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一起学习和了解历史。找出学习的乐趣)
我们要让孩子活到老,学到老,从学习中得到乐趣,避免只走安全的路径,成为有深度的思考者。尽量帮助他们忘记分数。(使用书面报告和个人谈话替代分数评价)
如果家长对于学生的作业采用过度管制的方式,孩子最终不可能将作业完成得很好。如果再对分数加以奖励,则会产生更高的破坏性。
有时候强迫也能让孩子进入中意的大学。但是其背后的破坏性不能不被看到。这种孩子将家长的控制内化了压力,就是将鞭子放在自己手里。如果他们没有成功,就会感到哪里出了问题。学习和成功是他们的内部动机,而不是内在动机。他们可以自觉做事,但不感觉是自由选择,也不快乐。
(我能够理解这种感觉。我也是属于被强迫“成功”的一员。学习对我是一种必须。我不敢想象如果高考失败了,会面对一种怎样的后果。高考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一场战役。所幸,我也能够从高分中得到乐趣和价值感。我自觉的学习,那是因为我必须学习。而不是因为我喜欢且能从中得到乐趣。比如英语,我高中时代花费很多时间学习,但是一直学得很痛苦,也学不太好。直到上了大学,我的英语老师用英文给我们讲美国的趣闻轶事,我才发现英语竟然如此有趣,从此就爱上了英文学习。
我记得高考一结束,第一个动作就是将所有的课本作业打包卖掉,甚至不想多看一眼。有时候想想也很奇怪,这些明明就是帮助我成功的垫脚石,为何我会心底如此厌恶?现在所喜欢学习的,都是自己课外无拘无束地看书得到的益处。那个时候没有人强迫我写读后感,我可以在图书馆书的海洋里畅游)
用控制手段强迫孩子获取分数,并且和有条件的爱关联,最终变成了有条件养育。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恐惧中,害怕自己会让家长感到失望。孩子容易对失败存有不健康的恐惧。
(所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完美主义者。为什么我会那么害怕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我自己也感觉到了恐惧。我觉得学习不好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这个观念从小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中。在工作中也是一样,一旦出现失败的情境,我会严重地自我否定,退缩。所以很多事情难以坚持,难以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因为成功和恐惧从小就被紧紧地关联起来了。其实,“那又怎样?我完全可以有其他选择,或者重新来一次啊?下一次可能不同!”这就是我现在想对自己说的,也想对孩子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