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知蜜读673】2017/10/18星期三 荐书蜜友:海 张茹
文:周小宽
鹿晗宣布恋爱了!几乎在同一时间,微博因为评论太多而瘫痪了。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则明星恋爱的消息而已,但是这件事引发的无数评论,竟然能多到令微博服务器都瘫痪。
可见,他作为一个偶像,其实和很多很多的关注他的人,有着深刻的链接,尽管距离遥远,但是这种链接,其实深入到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仅仅是一个明星,但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他是一个“重要他人”。
记得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她对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她说她小时候父母经常激烈的争吵,童年生活并不快乐。
那个时候电视在热播《射雕英雄传》,当时六七岁的她喜欢玩过家家,于是她会每天躲在被子里面,幻想自己是剧里极度被父亲疼爱的黄蓉,聪明美丽,还懂奇门异术。
她还会幻想出和靖哥哥一起对话、玩耍的各种场景,以她才六七岁的小脑袋能够记得的所有,去重温电视剧里面各种有爱的情节。
“我每天都会这样在被子里自己和自己演戏,虚拟自己的身份,幻想多个角色,把自己置入一个那样的美好故事里,然后我就会睡着。”
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她用一个躲在被子里内心演绎出的美丽的故事,把残酷的现实挡在了外面,在睡觉前依靠这种假想,获得了平静和抱持。
有时,我们会很喜欢一个明星、一个名人、或者一个虚构的电视角色,并将自己最美好的感情投射在他的身上,建立自己和一个“完美偶像”的链接,看到那么耀眼的他,仿佛就能确立一个同样优秀的自己。
同样,我们也能获得我们需要的感受。来填补相对苍白的现实。
01
Ta就像是光,照亮整个青春时代
我的表姐,是刘德华迷,从小号称非他不嫁,家里堆满了上百本录影带,都是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墙上全部是他的海报。小时候我真的一度以为,她长大了可能会去香港找刘德华结婚。
那是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后来,我长大了,表姐也长大了。
但是在那段不够自信、开始挑剔自己的婴儿肥的少女时代,我的表姐将刘德华,当做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他人”。
通过了一段和刘德华的链接,确立了自己的位置——我是非常美丽优秀的,我爱他,并且我相信未来有一天我长大了,他也会爱上我,等我长大。
重要他人,即在个体社会化和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人都是崇尚美好,憎恶丑陋的,我们在本能里,也希望自己是完全美好的,并且被一个美好的人认可。
但是现实中,可能家庭无法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和支持。
比如你可能有先天不那么完美的容颜和身材甚至不够好的智商,你可能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一些人的排挤.......
最关键的是,在最早的母婴关系中,你没有得到非常好的照料和抱持之爱,于是你慢慢形成的心理人格之中,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才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对待。
但不可否认的是,你有很多的需要,来让你获得更好的成长。
你需要让自己感觉良好、需要摆脱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负面思想、需要感受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当你在形成自己的人格,需要一些正面的力量支撑你,让你能够去认同自己其实有较高的自我价值并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而这个时候我们的“重要他人”就能帮助我们。
对于相对年轻、人格尚在形成之中的人来说,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个足够完美、优异、权威的人物细心关爱和陪伴鼓励我们,我们就很可能会寻找一个相对遥远的人物——偶像。
我们喜欢他,认可他的一切,将自己全部美好的形容词都放在这个最接近的人身上,通过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意选择的“重要他人”来构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的反应是这样的:
在内心里,我和完美的他是有的独一无二的链接的,链接的一端,是被我不断理想化投射的完美的偶像(其实已经不是这个偶像本人了),链接的另一端则是理想化的完美的我(其实也不是真实生活中的目前的我)。
只要恰当,这种链接的正面意义是明显的:
一方面,我因此感受到自己很棒,这是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应对生活中的挫败和否定,让我们更有力量更自信;
另一方面,我们还希望自己能匹配完美的他,以成为他那样的人或者成为他理想的另一半,作为一种潜在的动力目标,不断激励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质偶像对于粉丝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
无论是鹿晗还是TFBOYS,或者其他人,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非常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一举一动。
中考或者高考前,这样的偶像都常常在微博会对粉丝喊话说,你们要好好复习,祝大家考试成功!我支持你!这类鼓励性的话语,的确会对不少人起到作用。
如果有灾难发生,明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募捐行为和帮扶行动,唤起其他粉丝的这种意识。
好的偶像,总能扮演着理想他人的角色,照亮了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的某段路程。
02
当褪去理想化的光,
真实的Ta你能接受么?
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坏。
将偶像当做我们的重要他人,在人生某一个阶段陪伴在自己的内心,给自己支持,带来积极的投射,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经历。
这是好的一面。
而因为偶像的一些改变,不再符合我们的预期,比如做出一些行为打破了我们自己内心设置的“绝对幻想”,改变了我和偶像之间的这种链接。
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因为这种无法控制甚至毫无征兆的改变,而陷入一种难受的情绪,甚至更强烈的失落和痛苦甚至绝望中。
这是这种和偶像的感情一旦建立之后,可能会因此承受的考验。
我的表姐,和刘德华的全部链接方式就是看他的电影、听他的歌、收集他所有的杂志消息。
记得表姐那时很霸道,谁要是说刘德华的不好,她就会和谁吵架。我舅妈经常笑话她说,刘德华才是她的亲人。
刘德华一直没有公开的女朋友,表姐就足足喜欢了他十几年,他一天没结婚她就觉得自己还有机会,刘德华说过喜欢的女孩时皮肤白头发长的,我表姐就一直留着及腰的长发。
类似的这种寄托,发生在很多粉丝身上。
理想化某个人,是我们很容易干的事情,无论是对明星,还是对恋人。
就像前面解释的那样,我们不自觉去幻想,这个重要他人是完美的,兼具所有我想要的优点:
如果我有一个粗鲁的爸爸,那么我爱的男偶像可能是温柔的,
如果我有一个懦弱的父亲,那么我爱的男偶像可能是那种充满男人味的,
也可能会完全相反,我也可能会喜欢和爸爸很接近的男偶像。
——也就是说,我们会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内心的渴望和缺失,去选择一个偶像,然后把我们需要的那些东西都放在他的身上,而他和那些我们投射的幻想也必须是和谐的。
我们对恋人也总是这样。
但我们常常忘了,我们的“理想化”投射,或者说一种内心的幻想,其实已经超越了这个真实的人本身。
无论是对明星还是恋人。
所以,往往后来我们就受伤了,失望了。
幻想中完美的他和完美自己的链接于是就破灭了。
因为幻想就是幻想,我们最终要回归真实。
当有的男偶像宣布恋爱或结婚,有的粉丝表示难以接受时,也有粉丝会跳出来反驳,说不恋爱不结婚对明星也不公平,他是人,不是神。
你不接受真实的他,可能也是一种自私的“爱”吧。
真实的他,无论是明星还是恋人或者伴侣,一旦距离变得足够接近,就可能会被你发现让你不喜欢的地方。
单身的明星可能会恋爱,甚至会爱上你很讨厌的一个人,而你的恋人可能会当距离接近时,被你发现他身上原来还有如此多的缺点。
这个时候,你会继续做偶像的粉丝?继续包容你的恋人?
还是当你自己理想化的过程受到真实的“破坏”后,因为无法接受真实而愤怒难受,甚至指责攻击对方呢?
03
如何跟我们重要的Ta相处?
理想化一个人的其中一个前提是,距离。
当互联网变得发达,明星私生活很容易曝光的时候,我们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就已经粉转路,路转黑了。
而在我表姐的少女时代,明星和普通观众的距离遥远,你拍不到他的照片,也不会在度假胜地偶遇,他不会发微博,所以她可以一直保持,某个人在她内心,被她自己塑造的形象。
所以她喜欢了他十几年。
当时代改变,可能我们爱偶像的方式,都要随之改变了。
我们需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变得更宽容强大,不再仰望,而去平行地和偶像一起成长,才能更长久地去保持这种我们和偶像的链接吧。
如果完全陷入理想化的他和我,这样的关系,将自己的全部意义、价值、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和重要他人的链接上,一旦自己的幻想被打破,结果是危险的。
我有一个追星周杰伦好几年的闺蜜对我说:
周杰伦这三个字,的确陪伴我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比较孤独的时光,那些年我都很充实,不太有孤单的感觉,觉得活得有寄托。如果周杰伦和我不喜欢的女明星录节目,我可能都会不开心。
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增加,我还是成长了,慢慢离开了那种痴迷的状态。甚至,在他结婚时,还很开心他能有个好的“归宿”。
其实,对闺蜜来说,周杰伦的存在给了她心理的满足,幻想的某种链接让她不再感觉那么孤单,这是一种幻想机制,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但是如果她没有建立自己的正常人格的能力,始终将希望和美好的幻想都放在一个遥远的明星偶像的身上,一旦对方改变,比如宣布结婚或引退,那么幻想关系就会破灭,机制不再发生支撑作用。
如果这个人在真实的生活里,没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不交朋友、和家人关系不好,对自己也并不是真的认同,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感,那么偶像的改变,可能就会引发支撑她内心的地震,她对于人生的信念都可能会随之坍塌。
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引发这种情况的不是明星具体做了什么,而是将明星当做全部寄托的人,自己把生命置于了风险之中。
无论是追星还是狂热地去爱一个人,都是有风险的。
这个风险就是,如果你将自己的全部意义都寄托在他人身上,一旦他人改变,做出不符合你预期的事情,或者链接断裂——你可能就会人格瓦解。就会陷入一片黑暗。
与其被动地接受这种幻想的关系的破灭,还不如及早成长,建立面对可能的改变和真实的力量。
闺蜜说,她慢慢离开痴迷状态时,开始是有一些丧失感的,因为这个“重要他人”要渐渐淡出自己的人生了。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看到,她构建了她更为完整独立的人格体系,来支撑自己,“我知道我开始需要寻找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交新的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就走了出来”。
爱偶像,是我们某个阶段的内心需求,而自我成长,不再将全部寄托在一个幻想的理想人物身上,则是我们的必修功课。
写在最后
我们爱过一个偶像,或者几个偶像,
我们曾经觉得他们是完美的,
也因此觉得自己是完美的。
我们在这一段陪伴里,
抵抗孤独、找到方向、渐渐成长
去建成自己的支持系统、独立人格
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他存在的意义。
而最终我们都要去面对真实
——偶像的,自己的,他人的,
离开偶像,
或者保持和偶像平行,
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