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一切法不离心,心经,是觉悟者对心灵的阐述。
你看见了世界,并不等于你看到了世界,比如你从阳光下,进入漆黑的房屋内,你虽然在看,却什么也看不到,你什么都看不到,并不意味着,你心中见世界的清醒消失了,你依旧见到了“看不到”,你内心觉受看到,与看不到的明了,并不会因为见到阳光下而有所增加,也不会因为见到漆黑而有所减少。
你听到了声音,声音并不等同于你的听到,你进入寂静的隔音房,什么声音都听不到,心依旧听到了“听不到”,听到,与听不到,只是清醒的明了,对所分别的觉受,分别心牵引清醒,所现听到或者听不到,能听到,或者听不到的清醒心,却不会因为听到而有所增加,不会因为听不到而有所减少。
你意识到我在说话,你的意识到,并不等于你听懂,如果我说的语言是你未曾掌握的,你只是意识到我在说话,并未听懂我在说什么,你虽然听不懂我说的意思,可是你内心深处,对于听不懂的反应,与你听懂我说话的明了,是同一种清醒在辨别,能辨别听懂,或者听不懂的清醒,不会因为意识到我说话的意思而增加,也不会因为听不懂语言的内容而减少。
你闻到了香味,香味并不等同于你的闻到,你的鼻子失灵了,闻不到任何气温,可是心灵觉受中的明了,并没有失去,你依旧闻到了“闻不到”,闻不到也是“闻到“中到的明了在体验,闻性,不会因为嗅到味道而有所增加,也不会因为嗅不到任何味道,而有所减损。
你尝试了美餐,味觉丰富多彩,味道并不等同于你的尝性,你口中没有任何味道,不等于你尝味道的尝性消失了,你依旧尝到了“没有味道”,尝到滋味并不能使你,尝性体验中,辨别尝味的清醒增长,什么都尝不到的觉受,也不能使你心灵觉受中,分辨觉受的清醒减少。
你的身体接触火焰,感觉灼热,灼热的感受并不是,感受中辨别灼热的清醒,你的身体不接触火焰,没有任何感受的身体,也是心灵对身体的感受,依旧是心灵清醒,对没有感受做出的分别,感受中的明晰清醒,不会随着身体的感受,而增加了清醒的程度,也不会随着感受的淡化,而减损了明晰的性质。
我们因见闻觉知所现世界,依所见而生能见,能与所原来虚幻;我们因色声香味触法所现境界,依自我,而生我所有,我与我所,性自如梦,梦境源于心灵深处的明晰,明晰熄灭梦境就是觉醒,觉醒中实无自我与世界;明晰取舍梦境,梦境中呈现明晰之分辨,就是心中见一切的见性,见性分别所见,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中,随见闻觉知分别,随色声香味触法感受,而不变不动的清醒。
一切法唯心所现,色不自色因心而色,心不自心,因色而心,心幻而色性空,色性空而心本寂,故明心则诸色无碍,无碍心则不挂色,见诸相非相即见诸佛;于一切诸幻相中,见诸相非相名清醒心,清醒心是见性的困顿,见性是觉性的眯盹,觉性倒影着自性,依觉性倒影,而假说出有自性如来,倒影本不可得,言语道断,诸幻熄灭,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不可得着,亦不可说,不可思议,当下清静,周遍圆满,不动十方,名如来。
这就是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世界生死,升起于心中见世界的清醒,而心灵清醒的明晰中,却原本没有见世界的你我,是清醒的见,攀缘了所见分辨,根尘相对,业转心识,而有我们的能见,所见;能听,所听;能闻,所闻;能尝,所尝;能触,所触;能想,所想;而在我们的见闻觉知中,落落无挂的明晰,是随缘不变的佛。
体验到觉受中的清醒,清醒中离清醒的分辨,就是觉性,觉性性空,脱落了自我的感受;觉察到意识中的明晰,明晰的自由广袤中,无生熄灭了自我的认知,心中的明了,脱离自我的感受与认知就是圆明,明晰自身心中觉醒,身心从清醒中脱落,就是心经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何为观自在菩萨?
菩萨者,心体也,性明圆十方,无得亦无碍,“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心缘六根,六尘牵引心为“看“,心觉察六根,清醒无挂六尘为“见“;清醒心离六根尘惑,清醒的分辨,于心灵明晰中展现,明晰熄灭清醒为“观”,清醒熄灭于明晰,六根六尘如云雾消散,虚空中太阳普照,明性无杂即空中无色,无生无灭,纯明十方为“照”;清醒中并无分辨者,明晰中并无觉照者,幻灭觉空,能所双亡,我人尽除,性空无得,不可说,当下无挂的圆满,是大觉者。
行住坐卧间,心灵清澈明了,念头带不动明晰,明性无生无灭,觉照圆满,原本具足,是为“自”。
见闻觉知中,心灵落落安详,觉受体验,挂不住心灵清醒,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来无去,当下不易是名“在”。
观自在,是你本自圆满的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