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外狠狠的拍着我家的门,开门一看,站在面前的人,非常生气的表情。 他一开口就说:“能不能小点声音啊? 我都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了,也没有见过这么闹的!”
原来是楼下邻居。 家里来了朋友,只顾招待朋友,忘记了小朋友的动作要轻,可能他们一高兴,上蹿下跳的,影响了楼下。我说:“对不起啊,今天家里来了人,忘记提醒小朋友们了,吵着你们了!抱歉啊! 等会儿我就告诉他们小声点。”
邻居离开了。提醒过了孩子们,继续和朋友聊天。等送走朋友,吵着邻居的事情还是要解决一下。那个拍门的表情给我的印象深刻。一定是愤怒极了!忍无可忍的。怎么可以把这种动作要少,声音要轻的压力变成轻松的,愿意的呢?
理解别人,互相理解,如何从理念上变成实际的体验呢? 我想了想。
于是把孩子们叫过来,对他们说:“ 我也理解你们,你们的朋友来了,很高兴,忘记脚下要轻轻的了。我们在楼上,很少能体会楼下邻居听到天花板噔噔蹬蹬的噪音的心情。你们是孩子需要活动我理解,楼下有老人,需要安静,我们也需要学习理解。 今天我会带你们去楼下一起去看看他们,陪你们一起去道歉。 ”他们吃了一惊。感觉有些担心。
“我知道这种情况去道歉不是那么容易,其实是困难的,那,我们来一起讨论道歉的时候该说点什么吧。 姐弟俩异口同声的说:“先说对不起。”
“对的。然后呢?” 他们俩面面相觑,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
“对不起,之后告诉对方 声音太吵的原因。 得到对方的理解。 我们今天家里来了朋友,一高兴,就忘记了要轻轻的走路,吵着你们了。 ”
“还有第二步。 谢谢你。 谢谢他们的谅解啊? 他们不是每次都跑上来,也有宽容和谅解的时候,对不对? ”俩人点点头。
“好了,现在下去,让你们自己去道歉,是要你们去理解楼下邻居的需要。所以,你们轻轻走路的时候,不是因为害怕麻烦,而是因为内心愿意去成全别人的需要。”姐弟俩跟我一起下楼了。
敲开了楼下邻居家的门,我先道歉,孩子们也表达他们的歉意。还没有表达谢意呢,开门的老人就说:“没事,没事,知道你们家有小孩,我们都互相理解就好了。” 得,想说的话由对方说出来了。岂不是更好呢?
理解和共情,是为了双方更好的沟通,是为了双赢。 理解和支持孩子们,不是为了让他们更舒服,而是为了让他们更具有生命承担力。 走近他们的自我,是为了带他们走出自我,走近他人,走进真实的世界。 这是很不错的陪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