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向往自由职业,在我的意识里自由职业就是不用朝九晚六打卡,没有领导的约束,不用陷在复杂的办公室人际里面,有许多的自由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
但这只是我肤浅的设想,这些确实是自由职业的好处。但是恰恰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自由职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怎么解决生存问题?
真正值得追求的自由职业的境界是:自己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能够感受到乐趣,有选择能力,可进可退,收放自如。
也就是虽然是自由职业,但也能够实现创收,能够维持自己的生计,能够提供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自由的同时财务也够自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知乎上一个叫落叶孤舟的人大学毕业之后,在外无业飘荡两年,之后进入了某知名互联网公司。
那两年里,他旅行,考驾照,整理书稿,打游戏,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可能你会好奇,他没有工作经验,怎么进的那家互联网公司呢?
原来,他花了几个月把一款游戏《炉石传说》顺利打到全球20名的排名,大学时候做过一系列的专栏,然后顺利进了互联网公司。
而互联网公司正是看中了他身上具备的实践,归纳能力,以及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超高的游戏智商。
那你可能会进一步追问:他是怎样快速学习,把游戏打到全球前20名的呢?
他自己的经验是看视频,贴吧交流,自己实践,每局复盘回顾,写帖子总结心得。打游戏都需要这么高的专注度和繁杂的实践改正,更何况其他方面?
这就是能力的体现,但恰恰很多人只是描述自己的状态。比如,有人抱怨说考研二战失败,最近在找工作,可自己不是应届毕业生,又没有工作经验,快要疯了。
这些处境糟糕的人,大概只能看到自己的目前糟糕的状态,而忽略了能够去向他人证明自己能力的过程。
你什么都不会,又无知,这样让别人怎么去帮助你呢?首先,需要挖掘自己身上的优势,擅长什么,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有没有去钻研不了解的部分。
什么准备都没有去做,只是一味抱怨怕自己找不到工作,适应不了社会,那没有谁能够同情你,因为这是无能的表现。
近来,一线城市里斜杠青年这个词大热,它意味着现在都市里的人在寻求多重身份。
在做好本职的同时,会进行更多的尝试。自由职业状态有很多诱惑,但是是否适合自己,也需要好好去做掂量。
不管是斜杠青年还是自由职业,往往都是从对手头工作的热爱和钻研开始,都需要付出努力。
想一想,你需要提高的方面,怎样进行学习,使得自己在专业上更精进。
我们之所以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就是要夺回自己人生的管理权。
如果奋斗了几十年,却还是要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做不喜欢的事,顺从别人的期望而不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每天在不开心的状态中度过一日又一日,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还是应该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喜欢网络码字的人,互联网确实对我帮助不小。
我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我精挑细选的宝贝,有从二手书店淘回来的,有花了大价钱从华丽丽的书店买回来的,还有一些乘着网上打折抢回来的。有些看了一半,有些书皮还是新的,未拆封。
上次一口气买了一千多的书籍,买回来还没看完,实在不好意思,再让妈妈看见我买那么多的书。
我只能在网上去寻觅,恰巧最近微信读书在朋友圈很流行,许多人在分享免费的无限畅读书卡。下载微信读书,发现了惊喜,许多我身边找不到的工具类图书里面都很齐备。
有时候会看看别人的网上书架,从里面挑选一两本自己也想看的加入进去。省钱,省时,省力,微信在读书这方面比百度读书做的更好,百度读书大部分是网络类的图书和小说,此时于我帮助也不是很大。
除了日常的写文码字,还想去多读读工具类的书籍,比如《知识变现》《做好职业规划,实现人生裂变》《小强升职记,时间管理故事》诸如此类。
很多时候,除了我自己对于前路迷茫和不确定,身边也有些人对于未来没有太多的方向和把控。
有时候也寻寻觅觅期待别人来告诉我应该怎么办,可是多次的失望和失落之后,就开始把期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了。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自己去了解清楚职业规划这回事,以及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自由。
虽然我很确信我的意志力很坚定,但如果没有方法去实施规划,那最终那种意志力也会沦为浪费,还是如一只无头苍蝇嗡嗡乱飞。
相信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个人品牌这回事,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没有建立起个人品牌。就像很多人很早就接触了互联网,但却并没有因此受益多少。
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曾经说过,“这是一个充满新鲜想象力的时代。即使关闭了大门,还有敞开的窗。我们大可不必回头留恋过去的旧事物,跌跌撞撞地走进未来,何不潇洒地转过身,直面一个改变了的现实世界?”
斜杠青年一直在我心目中是属于全能的类型,他们可以轻松玩转许多方面。我的梦想是一直想做一个剧作家的,我想要成长实现的目标是成为斜杠青年。那究竟怎样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呢?
首先要了解清楚这个目标的内在涵义,即这类人群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他们倾向于选择多重的职业和身份,比如这类人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会用斜杠来区分。
我的主业永远是码字,可以这样规划-新媒体专家/畅销书作者/职业作家/编剧,斜杠后面的职业是我一步步要去实现的路径。
名片上的“/”,意味着这是个有故事的人,拥有更多的人脉,技能,社会阅历。
我想成为斜杠青年,这是拥有多重能力的体现,意味着我需要获取知识内化成我自身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又不太喜欢办公场所受到制约,更喜欢自由和不受约束的环境,因为我自身的自制力还是相当强的。
斜杠青年说到底,是一种随着社会时代发展产生的现象,互联网经济的发达,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单一工作,他们自主性高于上一代,兴趣广泛,技能多样。很多人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来源。
其次,现在很多行业的生态环境和职场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年限越来越短,裁员,破产时有发生。
而在这种变动的环境下,避免被动的办法就是去练习掌握几门技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即使面临企业变动,但自身的承受能力也会变得更强。
现代社会,服务业慢慢会趋向发展成为社会的大产业。服务业包括,教育,健康,娱乐,文化,艺术,旅游等等,我主要想做的是从事和文化相关的产业。
因为服务业不涉及生产,交换的大多是个人技能,知识和时间。既然不存在大规模的生产,没有很长的产业链,也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合作,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
这是时代发展赋予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在大的环境趋势下自身的发展潜力。
一直以来,我也是想要赚钱的,但不想用自己的时间做交换,我想买房,也想拓展收入的来源。
而最关键的实现核心就是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因为品牌效应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它的收益远远多于以时间计算薪酬。
斜杠青年不是多重爱好,而是有多重的生存技能,是兴趣和收入的叠加。
目前,我需要突破的一个关口就是把自己所写的东西变现,我需要把写的东西放到市场上去检验,到底具不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
很多人会误以为斜杠青年只会产生于一线城市,其实不是的,恰恰是二三线城市产生出了大量的斜杠青年。
因为二三线的青年,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有一个简书上的斜杠青年彭小六,他就是从镇江开始崛起的。
未来的发展形势是,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产生于二三线城市,而自由职业者可能会向二三线城市推移。
因为单从生活成本来考虑,二三线城市的压力要小于一线城市。
自由职业者存在于各个行业,而有些行业会特别集中。
比如设计,互联网,自由写作,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一般是独立工作,不隶属于任何公司,办公地点,办公时间也不受约束,会把一些工作外包出去,但不会雇人。
有些自由职业者会抱团,共同组成一家公司,但关系相对松散,每个人还是独立接业务。
自由职业者的压力大部分来源于收入不稳定,还有身边亲友的压力。
目前情况是,很多毕业生招聘会,人数却很少。现在,不只是90后,80后在职业上发展到一定阶段,也选择了自由职业。
他们理由各式各样,有些是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不喜欢受到各种管制,不喜欢每天赶地铁,不喜欢早晨一起来看到天下雨。
都是一些很个性化的理由,对于上一代来说不可理喻,但对于新生代,却非常自然。
新生代在成长历程中,没有大的波折,物质丰裕,喜欢自在,不愿意接受这样那样的束缚,一旦觉得站稳了脚跟,就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他们不仅可能选择自由职业,也可能选择不婚,丁克。
总之,他们的人生样本,不希望按照别人的想法而活,哪怕是至亲的父母。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主张,家里人也无可奈何,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给了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
领英数据显示,在中国自由职业者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七成。
另外,中国自由职业者人数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出“年龄越大,人数越少”的特点。
此外,中国自由职业者在“自立门户”之前,大多工作年限不长—超过60%的自由职业者在拥有自由职业前的工作经验不满5年,其中33%的人此前工作经验在3年以下。
在地域分布上,中国自由职业者人数占比最多的大城市前5位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
然而,分布在这五座城市的人数占比仅为总人数的26%。
因此,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整体上,自由职业者更多分布于中小城市。
其实这样对于很多自由职业者来说也是很好的一个策略:通过网络赚钱,居住在中小城市,各项生活费用相对较低,这就等于是保持一线城市的收入水平,而在二三线城市进行日常消费,性价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