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畅销书,在9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畅销了很多年。书中的品味、等级、格调等话题,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直到今天,这些话题也依旧被我们所关注。
我们总是片面的,把“钱”跟“格调”联系在一起,把金钱的数量,当成衡量“等级”和“格调高低”的标准。究竟什么是格调?高品质的生活、拥有最好的吃穿住行,这样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一个人的格调了吗?作者在书中想要提醒我们,能够定义格调高低的因素,并非只有金钱,还有一个人的品味、认知和文化素养。
虽然现在看来,这本书中的某些内容有些过时,但仔细思考后会发现,在当下的社会,仍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当我读到作者在书中说,根据人们的外貌、身高、体重,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时,顿时觉得太过可笑。可随后想起,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就是以这些肤浅的表象,来判断一个人的等级地位呢?
书中还提到中产阶级去吃饭时,喜欢选择拥有时尚装修风格的餐馆,用来彰显自己高雅的格调。这让我想起了各种微信朋友圈,曾经我也作为其中的一员,去各种网红地点打卡,不是为了去品尝食物的美味,也不是为了欣赏艳丽的风景,而是仅仅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生活。
上层社会的生活太过耀眼,让我们这些中层阶级、下层阶级的人,拼了命的模仿。选择刷信用卡、负债的方式,用超出自己所能承受范围的金钱,去满足自己的虚荣感,最终,迷失在这场追随等级的潮流中,又获得了什么呢。
跨越阶级,也是很多人奋斗的目标,但书中提到,身处每个等级的人,因为各个阶层,组成的各种等级制度的不同,导致了人们从各自的童年时代,学习到的风范、传统也大不相同,这些东西一旦形成,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很难将其改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社会分层?是选择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还是选择逆水行舟,发奋图强?作者在书中指出了一个方向,让我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跨越等级的困境。
不同等级的定义:
我们普通人知道的社会等级,就三种: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社会学家们把社会等级,分成五种: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阶级;作者研究过后,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等级,应该分为九种。
作者分出的九种阶级的名称,我觉得未免有些复杂,总而言之,就是把上、中、下三层阶级,每一层又各分为了三层。上层阶级分为:看不见的顶层阶级、中上层阶级、下层阶级;中层阶级分为:中层阶级上层、中层、下层;下层阶级分为:中层阶级、赤贫阶级和看不见的底层阶级。
看不见的顶层阶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巨额财富来源,是完全靠继承,而不是依靠劳动而来的,例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福特家族;依靠自己劳动得来的财富,虽然也能随意挥霍,但他们的财富不是传了三、四代的,因此这些人属于上层阶级中的“中上层阶级”,例如:电影明星等。
显露社会等级的其它因素: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在路上相遇,我们怎样去判断他地位的高低?有以下几种方式:容貌,相貌漂亮是上层等级的标志;微笑,不要笑的过头;身高,有等级地位的人,都是高个子;体重,身材苗条,是上层阶级的目标;衣着,上层阶级喜欢多层穿戴。
喝酒,也能够显示社会地位的高低,无论喝什么,喝多少,都能体现出来。许多注意身份的人,都放弃喝烈性酒,而喝白葡萄酒;除了喝酒,还有饮料,饮料的“甜度”较干还是较甜,下层社会对甜饮料的消耗量很大。
去餐馆,是中产阶层和贫民阶层的专利。利用去餐馆的机会,享受被人服务的感觉。作者提到中产阶级去餐馆的想法,莫名的觉得很真实。他说,中产阶级去餐馆不是冲着食物,而是冲着室内的装潢,或者是各种艺术氛围、乐队去的。至于贫民阶层去的餐馆,倒是没有假冒的成分,就像是在家吃饭一样。
教育,受高等教育,也成为了实现人们地位的途径。这一点也真的是很真实了,现在这个社会,也仍然普遍追求名校、高学历,好像几乎所有人,都以自己去过的学校(哪怕不是名校)、接受过的教育为荣,我们去接受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为了收获名利?
“言语”很重要,你上过什么学校,去过什么地方,只要你一张嘴说话,你的社会地位就会暴露。发音和词汇的选择,能够把上层阶级和中层阶级,彻底划分开来。
书中的最后一章,提到了社会中的一个“另类群体”,他们不属于任何阶层,他们拥有某方面的才华,有着好奇心和创造力,专心做自己的事业,艺术、写作等各种自由职业,不受别人的牵制,举止行为都很自由,并且热爱自己的工作,一副不羁的形象。
作者认为,如果用肉眼判断一个人“等级”的话,那就要看他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了哪些行为。“另类”本身的行为方式,不受社会所约束,他们也不屑于模仿别人,因此这也是一条,能够摆脱等级束缚的出路。而且,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一个阶层,你都可以通过改变,成为一个“另类”,培养自身的才华和学识,拥有独立思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