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的不自由,都来自于对他人眼光的在意,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跟他人的比较,所有的关系问题,都源自界限感的模糊。
这是来自阿德勒的哲学观点,他提出课题分离的理论,人与人的关系,陷入困局,很多时候是由于自我课题和他人课题的混淆。
特别简单的例子,很多家长都困扰小孩读书的问题,家长认为作为父母,辅导孩子读书是自己的课题,但是实际上,孩子读书是他自己的课题,作为家长,无法代替孩子学习,也无法强制孩子学习,哪怕自己用尽策略,让孩子花了时间学习,最终也不一定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当家长在孩子读书这个问题上,觉得自己的地位比孩子还要高的时候,就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有一句哲言说: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当我们不好好做自己的课题,却常常想去干涉别人的课题,我们就会陷入疲倦和无力,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改变自己是自己唯一可以控制的课题,别人是否改变却由不得我们。
有很多妻子都希望改变丈夫,希望丈夫更加关心自己,少出去应酬,希望丈夫更加上进,少打一点游戏,于是说教,抱怨,争吵,引发了很多矛盾,把丈夫是否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当成自己的生活目标,最终只会失望,就好像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小孩身上,最终只会变成一个充满控制欲的家长,让孩子充满压力。
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同时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人生课题。
我们也常常被别人介入自己的课题,当然也是自己选择的。
有多少选择,是别人帮我们做的?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我们找了不喜欢的工作,为了让焦躁的上司少念两句,我们选择多加两个小时班,为了获得朋友的赞赏,我们穿上了不喜欢的衣服,为了做到让别人欣赏,我们努力成为大家眼中成功的样子。
但是获得了别人的认可,真的意味着获得了幸福吗?
这一切都来自我们奖惩教育,为了获得认可,而做出努力,一旦奖励消失,于是便不愿意再做努力,所以很多年轻人,一旦脱离奖惩有度的学校制度,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以他人的认可作为前进动力的理由太过苍白无力。没人表扬,就不去做正确的事情了,这是对的吗?
这些观点来自《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书以非常浅显易懂的对话形式,打破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观点,他的主要思想来自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是可以跟弗洛依德和荣格媲美的心理学三巨头,但是他的观点很少有人知道。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我们很多行为模式都是由过去的经历导致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去追究原因,比如,就是学历不好才导致我现在工作不好,就是童年不幸福,才导致我现在郁郁寡欢,就是遇见了太多渣男,所以我现在一个男人也不相信。
这种决定论,削弱了个体的力量,并让个体可以有躲避起来,抱持不直面生活的理由,阿德勒认为,当下的不幸,很多时候都是自己选择的,而自己有选择幸福的能力,只是我们常常没有勇气,并潜意识下定决心“不改变”,却把结果怪罪给过去。
这是一本关于勇气的书,有勇气告别残缺的过去,有勇气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有勇气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无畏他人的眼光,有勇气全然去信赖身边的伙伴而不是把人际关系变成竞争关系里的假想敌。
最后,以一段我非常喜欢的祈祷文结束本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与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