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翌汐
11月05日在简书更新第1篇文,今天是第53篇,2个月不到的时间,一共写了52篇文章,7万多字,我自认写文算是认真,却也日益发现自己积累的不足。
让我彻底放开日更的执念,放慢脚步来深耕文章方向的,是今天花白讲的这堂课。
别误会,花白并没有在课上说日更不好,相反,她的意见是:日更能让写得好的人写得更好,写得差的人写得更差。对于日更这件事,她的建议很客观。
真正让我决定放慢更文速度的,是因为我在课上发现自己或许还在“门外汉”阶段。
**
花白老师在课程开场就说“无术则无道。在没有基本技巧和方法的前提下去追求道,就是缘木求鱼。”
我相信写出一篇好文章是有“术”的。
像我平时的工作中写讲话稿件、调研报告之类的公文,都有固定的行文规则,在写的时候也需要随着读者群体的变化而改变措辞和关注焦点,如此才能写成一篇好文。
而新媒体写作,当然也不例外。取标题有“术”,因为读者没有义务也没有兴趣透过你乏味的标题去探寻你文章的“灵魂”;写拆书稿和书评、影评也有“术”:它们都有明确的行文架构和信息传递目标。
听花白老师一点点讲这些“术”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直标榜是阅读小能手而立志深耕书评领域的我,竟然极少阅读其他人的书评和影评——亏我昨天还在分享朱光潜《谈写作》里关于模仿的练习建议呢,实在汗颜。
**
课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疯狂找书,搜索周黎明的《如何写好影评》,再找魏小河的书——继而在kindle里顺便把梁文道的《我读》系列下载了……
书评到底该是什么样的行文结构?拆书稿和书评的差别到底在哪里?看一部电影需要关注的角度到底该是什么?如何才能写出受认可的新媒体文章?听课只是一个引子,我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需要我自己来寻找,因为风格只能由自己摸索而成。
恰巧今天读到@田宝谈写作 的一篇旧文,谈到他日更三个月发现瓶颈,然后埋头阅读做笔记,沉潜了快2个月,储力更高质量的文章。
日更对于练习表达能力,无疑是有效的,但是日更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无法深入思考,系统成文。如果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可以写出文章”,那么日更当然可以用来练习表达。但如果想要有更加高质量的文,那么非积累不可。
我已经很久没敢读不能写读后感的书(专业基础类的书籍都归于此类),反思自己,实在不该将写作当成一件很功利的事情来做,连带着把阅读也当成一件很功利的事情来做了。
这段时间,我断断续续买了很多书,有写作书,也有小说,当然也有专业的书籍。我想慢慢读,慢慢写。
我想和自己心中的那个偏执的小人儿和解,放慢脚步,不代表是懈怠和放弃。懈怠与否,努力与否,自己最清楚,旁人的评价都不该作为束缚自己的牢笼。
越学习,越恐惧于自己的无知,唯有不断努力,精进与否,留待时光检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