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这个词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本来“习惯”就让人头疼,那“微习惯”又是什么?
其实这里说的微习惯,更多是一种策略。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微习惯策略”带给我们的价值。
回顾作者自己的故事:他本来一直想培养健身的习惯,可是结果10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每次最多坚持两周就放弃了,各种打鸡血,各种方法都尝试了还是没有用。在受到一本书启发,他尝试从一个问题的对立面入手,去解决问题。举例来说,30分钟辛苦训练的对立面,他认为就是一个俯卧撑。结果第一次他真的做了一个俯卧撑。
后续他觉得做一个也是做,不如多做几个,就这样他后来经常能够一次锻炼20分钟。接下来的一整年,他都要求自己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其实他每次都会多做几个,有时在床上也能完成俯卧撑。就这样,他一直没有像以前那样中断过,而且进一步建立了自信心。慢慢地,锻炼成了他的惯性动作。半年后,他也实现了从家里到健身房的跨越。最终他在一年内养成了坚持锻炼的习惯,自己的健康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那么,这里不妨回想下我们自己的习惯养成过程。之前我们是不是有同样的困惑:比如为什么建立习惯这么困难,为什么只坚持了一段时间而已?这里可以想到几个主要的原因或是事实是:1.习惯很大,本身有难度;2.开始很有动力,但长期很难坚持。3.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自己的“收益”不大,甚至不如维持原状。仔细剖析下深层原因,我们发现这些现象还是和我们自己的“天性”有关吧,尤其是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左右,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或者因为我们“急于求成,趋易避难“的天性。
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带来显而易见的影响就如这几点:1.如果有难度,就会让人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在自己累的时候,就想着放松,就会觉得何必要去培养什么习惯呢。久而久之,这样的习惯会让人觉得有压力。当我们不去做的时候,很有意思的又会产生内疚情绪。甚至去逃避做这样的事。之后我们对原有习惯的期望便不了了之。2.习惯的养成过程容易受到动力因素的影响,而动力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长期坚持是需要我们的自控力或是意志力。自律并不容易也并不简单,尤其当我们在事情多情绪低落的时候,自律会很难。3.因为我们没有长期坚持,最终效果并没有呈现出来,期望的成就感并没有得到满足。甚至让我们对习惯的意义产生严重怀疑,觉得都是鸡汤啊。
而根据《微习惯》这本书的提示,起初我们需要有养成习惯的动力,但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意志力来加持了。动力需要寻找,而且我们也很容易受到激发。但拥有一个良好的意志力并不那么容易。意志力的消耗有几个方面,包括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所以为了找到相应的应对方法,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动力激励、自控力任务训练,以及补充血糖。
所以,本书也一直在强调“微习惯策略“能最大可能地解决以上问题。那微习惯策略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1. “微步骤+意志力”策略是高效的习惯养成策略。因为新习惯要和旧习惯去竞争,所以养成一个新习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微习惯策略使得我们完成该目标时显得足够简单轻松,它能帮助我们骗过大脑。尤其在我们感觉疲惫的时候,微步骤能帮我们快速启动。比如,做一个俯卧撑,这种目标太容易实现了,所以它可以让大脑不抗拒。
2. 微习惯能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影响事件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和建立习惯。微习惯策略能更容易地产生自我效能感,而且也不会过度消耗自我效能感。相反,它会提升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只要我们的目标足够微小,甚至当我们面对“计划赶不上变化”等一些突发情况时,我们也能够完成这些事项。
3. 微习惯能给予自主权。自主权,或是对自己有控制权和决定权的感觉,是我们拥有工作满意度的一个前提因素。因为它们实践起来特别轻松,所以我们在潜意识里不会感到自己总是被计划控制。
而微习惯策略,只规定了一个小到不可思议的目标,也允许我们在此基础上自由超越。在完成微目标之后,你就可以自由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会有重大目标带来的沉重负担。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探索这些健康行为,这个过程也会变得更有乐趣。
4. 微习惯能让你远离恐惧、怀疑、胆怯或犹豫。行动是征服这些消极情绪的最佳武器。
5. 微习惯可以增强正念和意志力。具体的微小动作可以促发自己对一件事情保持警觉。微步骤就像正念的过程,由于动作足够简单清晰,所以也能帮助我们对目标保持清晰。微习惯也能带来意志力的增长。频繁重复的小任务就是“锻炼”意志力的理想方法。我们经常会陷入“如果当时不想做一件事,自己就做不到这件事”的思维误区。但是,增加微习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与此同时还能提升意志力。
说了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微习惯策略呢?这本书一共给出了8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习惯养成计划(它可以是一周的弹性习惯,也可以是每天习惯)。
回想一下,之前我们养成习惯会有失败,是否就是目标太大,太难和太多?而作为新策略的第一步也就是理性地制定一个微小目标,或是一系列微小目标(建议不超过4个)。然后,去尝试运行一周,看下效果。并在一周后进行评估:是否可以保持,还是需要继续缩小目标?一个能长期坚持下去的目标,一定是最简单好完成的目标。
第二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想知道习惯是否值得我们付出努力的最佳方法是先认清来源。要去真正行动并坚持下去,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做,这样做是否有价值。
所以,列好习惯之后,看看你为什么想要实现它们。我们可以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找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为止。
比如,你为什么要锻炼?可以回答:想有个好身体。
为什么要有好身体?因为想有个好的精神状态。
为什么想有个好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我们为生活事业拼搏的基础。(等等可以继续往下)
第三步,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每天的日程。
养成习惯,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作息生活规律来制定行动日程。只有考虑充分,才能坚持下去。比如,你晚上要经常加班,怎么办?那就不要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晚上不受控的时间段了。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固定时间做事情的计划。
也可以有弹性计划,尽量自由度高一点,只要设置一个底线就行。时间自定,必须完成。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举例:健身这种活动令人感到不舒服的程度比身材走形多三倍。我们知道,我们在锻炼的时候,大脑会释放让人感觉良好的内啡肽,这种感觉也称为“跑步者的愉悦感”。
但是刚开始,如果锻炼产生的内啡肽以及你对最终成果的期待,不能给大脑足够的回报,你就需要援军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增强回报。比如完成锻炼后,可以奖励自己看一会视频,甚至发朋友圈,你还可以在列表上打勾,来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第五步,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我们可以睡前进行检查是否成功。把每天的行动都记录下来,可以作为后期的复盘参考。后期再根据这些记录,来调整自己的行动,最终找到最适合的完成方式。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像作者“一次只做一个俯卧撑“是为了坚持下去。但最终目标可不是就做一个。我们还是要提醒自己,去超额完成。微习惯策略是没有上限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多做,同时又有一个微小目标来保持行动底线。
真正让微习惯脱颖而出的是,找不到失败的借口,也就不会害怕失败,而且绝不会感到内疚。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现实问题就是,从潜意识层面看,超额完成目标后,大脑会设定一个新的期待值,但它也承载了你以前设定过的典型目标(包括无效目标)带来的负担和压力。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你每天的目标没有改变。别给自己提高期待值。需要强调的是,该策略的全部益处、力量和优势,也都取决于你在纸面上和心里始终将目标保持在微小状态的能力。拒绝大目标,你可以通过设定小目标完成更多事。
我们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到坚持完成目标上,而不要对任务量抱有较高的期待。生活中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坚持,因为这是让行为转变为习惯的唯一途径,而且当非习惯变成习惯时,也就意味着你确实从与大脑对抗变成与其合作了。
第八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通过以上步骤,基本上我们就完成了养成习惯地流程。
但是,我们会问得多久养成一个习惯?
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绝对得时间界限。我们可以关注已经成为习惯的信号,包括:1. 没有抵触情绪;2. 自己建立了身份感;3.不需要决策,就自然行动;4. 不再担心自己不会去做,除非有紧急情况;5. 常态化,也意味着一个行为变成一种常态,不会激动不已;6. 觉得很无聊:让我们觉得生活有激情,但行为本身简单无聊。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养成微习惯的8个步骤。与其他习惯养成策略不同的是,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微”字。运用微小的行动,来促进我们大脑建立神经通路。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1个俯卧撑,1页纸的阅读或是50个字的写作”开始,甚至直到我们养成这种习惯。等到我们身体能够适应这样程度的动作之后,我们也就可以适量地提高我们想要完成动作的难度。通过滴水穿石的力量来持续地养成一个习惯,直至成为自然状态。习惯成自然之后,人生才能持续正向运转。也正是通过这种滴水穿石般的微小改变,才能最终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