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第十三天
用一天时间囫囵吞枣读完了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愈读愈使人体会到孔子这位两千年前的思想家之宽容博大的生命人格,用颜渊的话就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欲罢不能。
任何思想家都有其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都不能摆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打下的烙印,但后人解读其思想不应苛求于此而止步不前。思想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思想和精神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地域限制,在绵绵的历史长河中塑造着并融入他所生长的这个民族的精神之中,具有常读常新的永恒魅力。孔子的思想正是这样。千百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现代中国人,不读《论语》,就无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无以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那么,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理想,他主张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呢?历史的趋势是否符合孔子的期望?孔子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是什么?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起着什么样的独特作用呢?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之间的关系。
最近在读《论语》,就关注了十九大报告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长河的内在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二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