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财是人的共性。没有人跟钱财过不去,跟货物过不去。所谓视钱财如粪土者,要么是故作清高,要么是少不更事,或者是酸葡萄效应。极少数为胸有远志者,视他物重逾钱财,比如天下,比如人心。个中亦应有一个两个性情极为淡然者,视他物重逾钱财,比如声名,比如自由。然而世上俗人居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货是人间不朽的诱惑。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则不同,视财如命,不择手段。虽取财方式不一,高下不同,但爱财是一致的,没有人说爱财就非君子。
对钱财的态度有时会成为衡量一个人志向的风向标。项羽刘邦与诸侯们联合进攻秦国,相约先入关中为王。结果刘邦率先攻入咸阳。但他对秦国王宫并未抢掠,而是封存保护。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有人提醒项羽说:刘邦是个贪财好色之人,现在面对秦宫的美女财宝,竟然丝毫不为所动,必有异志。确实,刘邦是个亭长出身,哪享受过皇宫的声色犬马,居然能够克服欲望,不取分毫,不动一人,分明是要觊觎天下。项羽看出他的图谋,立即将他封为汉中王,赶他进入交通不便的蜀地。
作为天子,掩有天下,四海之内,皆为其所有,自然不必看重钱财。然而历史上偏偏就有不少贪财的皇帝,像唐德宗李适、明神宗朱翊钧等等,结果搞得人心涣散,忠臣思去,国家衰败。
最为奇葩的,要数汉灵帝刘宏。作为一国之君,刘宏富甲天下,却置田买房,还在宫中西园建起了自己的小金库,私自攒钱,他的这种做法令朝臣们费解不已。每次税收上缴,刘宏就从中抽出几成藏于自己的小金库。他还仿造街市的样子,在后宫建造了一条市街,让宫女妃嫔、太监侍仆等装扮成各类买主和卖主,在宫中做起了生意。当他自己的钱财挥霍得差不多的时候,刘宏开始在宫中西园明码标价买卖官职。《汉书》记载:刘宏公开出卖官爵的价格:二千石官,交钱2000万文;四百石官,交钱400万文;县令,当面议价。到富庶地方去,交现款;到贫穷地区去,先议好价,到任以后加倍交纳。另外还有“黑市”交易:三公,1000万钱;卿,500万钱等等。皇帝公然敛财,令天下寒心,许多忠义之士选择了离开。国家很快就濒临灭亡。这是财聚人散的典型案例。
作为臣子,如果自命清高,不好钱财,有时还会引来猜忌。所以一些聪明的功臣常常通过聚财自污的办法,削弱自己的人气,求取皇帝们的信任。萧何一生追随刘邦,忠心耿耿,不敢有所差池。对钱财享受,一直唯谨唯慎。汉高祖十二年,黥布反,刘邦带兵讨伐,萧何镇守关中。刘邦屡屡从前线派使者回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当时正一心一意地治理国家,同时还鼓励百姓捐出家财支援平叛战争。有一个门客悄悄提醒萧何:“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了。可自进入关中后,您就一直得到百姓的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就是害怕您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也会像韩信、陈豨等人一样谋反。现在您为何不利用职权贱买土地,租出去赚钱呢?您用这种方法自损名声,皇上才不会起疑心。”萧何依计行事,刘邦得知情况后,果然非常高兴,不再猜忌萧何。
王翦不仅是秦国名将,还深懂政治。他通过求财自污,获取了秦王的信任,得以功成而善终。当初他率六十万大军伐楚,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对王翦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如此心急,也太过分了吧。”王翦道:“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兵力全部交给我统领,我不多多请求赏赐田宅财物,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那秦王还不怀疑我拥兵谋反吗?” 秦始皇全部兑现了王翦的要求后,王翦才统领大军击破楚国。秦始皇虽然不喜王翦好财,但知道他并无异心,因此对他带兵信任有加。唐朝的郭子仪、宋朝的韩世忠都曾自污以求安,以此善终。
作为功臣,要求财自保。而作为领军人物,却要散财聚人。古人攻城拔寨,往往在得胜时任由将士抢掠,或者重赏有功之人。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将军轻财,士卒才会舍命。像李广、岳飞这些将领之所以深得人心,就是因为他们关心士兵们的冷暖,时常将皇帝奖赏的财物分给他们。
《水浒传》中的宋江,只是个不入流的押司,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治国,却做了梁山领袖。一百单八将中,哪个能耐都比他大,却都对他信服。因为他乐善好施,轻财重义,人称“及时雨”。跟李逵初次见面,就给了他十两银子,让李逵很是感动。武松这样的铁汉,也是因为宋江的慷慨和重义,对他十分折服。头领不吝惜财物,自是能够服众,由是梁山才得日渐鼎盛。
钱财固然好,求取方式和时机不妥,会有无穷的祸患。洁身自好,有时会遭到猜忌。若一味求财,碰上朱元璋时代和雍正时代,大力整顿吏治,则很有可能被清查正法。所以钱财可爱,但不必爱之太深,求之过切。聚之可得享乐,散之可得人心,应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