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在座位上坐下没多久,同事老刘又开始满脸春光地调侃起他那套刚需住房的房价,这样的对话发生的频率是固定两周一次,内容一成不变,从来不会有偏差。
“哎呦,昨天又有人给我打电话问我那房子两万八卖不卖,现在的房价蹭蹭往上涨,一天一个价,我当时买太明智了!要是现在我把房卖了,我立马就能在老家买个大别墅。”
老刘,和他共事三年,一年四季可以替换的衣服不超过五件;新街口的停车费用高,所以他从来没有开车带一家子人去新街口逛过街。15年末,老家的住宅区赶上拆迁,和老婆一家人东拼西凑交了首付,就这样他成了有两套房的南京人。
他成了老家人茶余饭后的“成功典范”,但是,我总觉得他的生活缺些东西。
除了工作上的正常交流,我和老刘的沟通往往都在五六句之内尴尬收场。
夏天的时候买了一个水桶包,老刘看到后睁着大眼睛说“哎呦,买了个笔筒拿来上班阿!”拿外卖碰到老刘,老刘惯例睁着他的大眼睛说“哎呦,叫外卖拉,真洋气!”
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他为什么觉得叫外卖和”洋气“这个词会搭边。
事实上,我工作八小时内遇到的人,老刘这样的,不止一个。
2.
不可否认的是,国企的工作量真的不是很饱满。虽然没到闲到每天喝茶看报纸的程度,但有的时候也只是早晨忙碌一阵子,下午会有很多的空闲时间。
而我恰好算是个“异类”。
一动不动乖乖地在视频会议室坐一下午的本领我到现在都没有掌握要领。通常,当我知道又是一场“充数”会议的时候,我会在笔记本下面拿本书带进会议室,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松浦弥太郎的100基本,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看完的。
3.
和小我两岁的静一起闲聊时她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忆犹新,虽然是以老掉牙的“我爸说”的句式开头,但确给身处“温水”里的我很大的提醒。
“我爸说,人一定不能停下来在原地不动,要不断的让自己向前走才不会饿死。”
跨过年末,有一个新的目标总是一件好事。最近突然有了想要准备BEC考试的想法,但仅仅停留在“打算”阶段。算起来毕业已经快四年,除了工作,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在线上网站学习电影鉴赏和古建筑学概论拿到了优秀的证书。再无其他。
虽然大学本科是英语专业,但已经快四年没怎么碰它了,关于能力,自己都能在心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昨天给高中同学步发信息说“我想考BEC,这个考试和现在做的工作挺对口的,但不知道考这个有没有意义,要是没过怎么办阿?”诸如此类矛盾性的问题我都一股脑抛给了她。
我渴望一个肯定的回答。
已经有了决定,但在最关键的时候还是缩了回来。
但有一点深信不疑,我害怕如果一直待在“温水”里会不自知得成为下一个“老刘”。
关起大门,栖身在自认为安逸的“安全屋'里恍惚度日,看上去既滑稽又心疼。
4.
步在收到我的”求救“信息后回复我说:“能考就去考,如果以后跳槽了,和别人竞争,也能比他们多一个机会;就算没考过,学到的总归是你的。别怕!”
“别怕!”她的回复像一剂吗啡,刚好治愈了我软弱的神经。
我没勇气说出来的话,她在十分钟之内帮我全说了出来。
“恩,我努力试试。”
我打开购物车,对着那些已经选好的参考材料逐个打钩,右手点了结算按钮。还有四个多月,现在开始应该还不算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