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错觉》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
茱莉亚·肖 (Dr.Julia Shaw)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梗概】

 我们很少会去思考记忆这个话题,对于记忆,我们觉得都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东西。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记忆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分析,综合了几乎所有你都能想到的因素,来向我们阐述记忆到底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和心理的,具体而又深刻。书里面有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实验和事例,生动形象,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理解作者讲的知识点。 

【重点】

1.没有绝对可靠的记忆,记忆很容易被虚构和混淆,包括対情绪性事件和创伤性经历。
2. 记忆的过程其实就是感知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记忆很容易受到感知的影响,从而出现偏差,比如对时间的感知。
3. 记忆不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储在我们的大脑当中,而是以片段的形式存在,当我们进行联想的时候,大脑会随意组合这些片段,这是产生记忆错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4、记忆还会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容易过度自信,这其中包括优越感错觉、幸存者偏差、不对称假象等记忆偏见造成的。
5、注意力、睡眠对我们的记忆很重要,在记忆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既要保证注意力的集中,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
6、一定要警惕社交媒体对我们记忆的影响,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专注度去记忆一些重要的事情。
7、遗忘其实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可以帮助我们大脑清空一些垃圾信息,从而给新的有用的信息提供空间。

【所悟】

1. "如果没有记录,生活就好像没有活过一样”,我已经记不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不过至今我仍非常的赞同,遗憾的是我之前将记录日记的习惯半途断掉了,比较喜欢WYN发行的晚安日历,发行的初衷是提醒大家每一天都值得被记录,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你认为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对有些人来说确是意义非凡、点滴积累。

2.通过这本书,可以让自己对记忆的各种错觉更加警惕,以后会促进谨慎思考,对于思维多元化方面特别有帮助,同时也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我们记忆中相信的,还要进入深入的思考才可以下结论。

3. 不要强迫别人开口说他们不想说的话,否则会造成二次伤害,可观看待自己,不要过度自信,适当了解别人,经常反思自己,复盘自己的人生。

4. 我们看到了大脑可以制造记忆, 同时大脑也很善于混淆视听,在使用大脑联想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当我们形成了对事物或者人的偏见以后,大脑的神经网络就会强化,这就可以解释为为什么我们会对人有误解。也许曾经的的某个记忆别人伤害了你,但不代表对方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我们造成伤害,那个造成伤害的感觉是要义痕迹,具体造成伤害的事情都是字面痕迹,如果这两个都可能是假的,那我们对人过去的任何感觉岂不都不可靠,唯有当下的感觉和发生才是最真实和有意义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活在当下,不惧过去,不畏未来,过去有可能不靠谱,未来还没发生,现在感觉才是最实在的。
大脑让我们有了记忆的能力,但是人不可能被记忆绑架,尤其不能被记忆的误差绑架,少一些偏见,这个世界会peace。

5. 在如今的环境中,在互联网和各种各样社交媒体的不断的抢占我们视线注意力,感觉我们的记忆是被社交媒体塑造的,例如"每次过生日,如果不拍个照 不发个朋友圈了,就好像过了个假生日一样,出去旅游也是,如果不晒不发圈分享出来,就似乎没来过这地方一样, 而且点赞 、互动、评论的人越多,貌似这件事的记忆就更深刻。

6.  少一点批判 多一点感受
看完这本书的感觉,记忆果真是不靠谱的,无论从颜色、到对时间等,记忆很容易影响人做决断,就比如饮食上,我们很难打破小时候对美味的认知,我们生在什么地方就更容易去接受那个地方的美食,以至于每个人对"美味的"定义是不一样的。那孰对孰错呢?只能说我更自己喜欢家乡的美食,当我们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那感觉更客观,而不是说,只有我家乡的美食好吃,其他地方的都不好吃,这就是一种批判一种狭隘。
类似的有很多,当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用着急去否定别人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对别人少批判一点,多一点自己内心感受的感知和分享,会让听的人更容易接受。

7.  "我以为"的不一定是我以为那个样子
用自己感觉去臆测别人,就是'我以为',最高境界就是我以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或者是妄自菲薄,我以为自己好像一无是处,这两个极端对自己都是很大的伤害。我以为自己全是第的,我们会陷入一种自大,听不进别人的话,尤其是否定,我们就活在自己编织的牢笼。会发现有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不喜欢接受新的思路,墨守成规,对后辈提出的理论不看在眼里,这就是太依赖过去的记忆,而失去了其他一万种可能。
还有人以为自己是一无是处,做什么都做不好,这样的后果往重了说就是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感可言,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别人认可自己,开心,别人否定自己,完全溃败,变得没有兴趣,而很多以为自己的一无是处都是记忆的偏差,我们似乎都喜欢节选小时候被父母凑、被老师骂的片段,然后就会胡思乱想好像当时的父母和老师就是凶神恶煞,于是对权威产生了叛逆。你越说什么,我就越抗拒。但事实上,这个记忆也是片面的,我们忽略了父母凑完自己以后的促膝长谈,老师批评后的耐心指导,我们更倾向于记忆负面的认知,当个受害者似乎可以指责全世界。

我以为是限制我们思维的绳索,要多看几个角度
我以为真的不是我以为的样子, 不信你试试

8.  虚假的美好
大家都越来越追求外在美,科技也越来越发展,我们人呢?也许并非变的越来越自信,反而变的越来越自卑,有一个好友跟我分享,我觉得颇有道理,所谓"完美",就是我们内心恐惧幻化的倒影,因为内心的恐惧,所以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一直执着的追求,对自己外表的不接受,就整容;对自己的身材不接受,那就减肥;对自己内心不接受,那就演一个成功的别人。
最后这一切都是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而我们是那么不相信自己的本身就美好,我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你没有你看到的那么好看"。一方面是表面的P的导致失真,让自己产生错觉,但我们是否思考过,是我们没那么好看,还是我们看是世界的眼睛出现了偏差呢?我们都欣赏"人造美,却忽视了"自然美",儿童的笑容、认真工作的人投入的身影.....,与其自卑自己长的不好看,不如去发现那些美好而自然的事物,记录下来,那才是真的美。

这本书读完之后,我记住了一点:我们毫无理由自大,因为跟宇宙相比,我们就是一粒尘埃,当自己感觉好的时候,提醒自己。 

 【评价】

书中关于记忆的许多观点,包括没有绝对可靠真实的记忆,记忆是可以人为植入的,以及记忆会传染等等这些,都颠覆了我以往的常规认知。要知道,我们对于自己的记忆大部分都是相当自信的,但是读完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记忆,并且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行动计划】

1、要相信“记忆不可靠”这一事实,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理解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做法,比如对自己的某段记忆过度自信。
2、好的记忆离不开注意力,而睡眠是保证注意力充足很好的方式,所以一定要尽量做到早睡早起。
3、早教视频对孩子来说作用并不大,所以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互动。
4、学会适度远离电子产品,保证自己有一定的时间来学习。
5、大脑记住太多东西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要选择性的遗忘掉一些没用的信息。

 

 [摘录] + 想法     ( 可过滤性的读下)    

 前言

真正使你成为“你”的,是你的个人记忆。记忆可以使我们理解我们的人生轨迹。【极端点理解的话,就是说我们靠记忆活着】

语义记忆,也叫“遗传记忆”指的是针对意义、概念、事实的记忆。人们往往擅长于记住某些特定类型的语义信息。比如,一个牢记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人,可能发现记住别人的名字非常困难;有人可能正好相反—记得住名字,记不住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语义记忆,但是语义记忆在不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

与语义记忆共存的是情景记忆,或者叫“自传式记忆”。当你回忆大学开学的第一天、第一个吻,或者是你2013年去坎昆的旅行时,你就在调用你的情景记忆,即对过往经历的集合。这就像是我们的个人记忆剪贴簿;一思维日记,或者就像是内置的脸谱时间轴。情景记忆是对过去某个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的记忆机制。【情景记忆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第1章
研究早已显示,成年人是无法准确回忆起婴儿或幼儿时期的事情的。简单来说,婴幼儿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出能够形成并储存长时间记忆的功能。

能够建立起令人信服的早期童年记忆的必要材料和信息,至少其中的一些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当我们在一个看似合理的情境中,比如重述一段生命早期事件的时候,我们无意中就会使用这类材料和信息填充记忆缝隙,人为增补细节。而我们的大脑会把信息碎片用一种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组合起来,使我们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记忆。这并不是通过回忆做出的理智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活动。这两种过程被叫作:虚构症和来源混淆。
 虚构症指的是一个人对从未发生过的经历和事件产生了记忆。【想想还是挺可怕的】

我们之所以相信自己有早期记忆,比如记得自己出生时候的事情,很可能是由于把信息的来源识别错了。这就是来源混淆,忘记了信息的来源是什么,然后把我们的其他记忆和经历错误地当作来源。

我们会把童年记忆的信息来源张冠李戴,把自己的想象认定为真实发生的事件,把别人提供的信息内化成我们过去经历的一部分。【一个人通过引导想象而诱导另一个人产生虚假记忆,这是虚构症的一种极端形式。】

如果我们能把更多的概念和信息组合成块来进行记忆,我们的工作记忆就会越来越强大。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对外界理解的加深,我们会愈发善于进行“记忆群组”。
幸运的是,长期记忆能力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会迅速增强。随着我们越来越能理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什么才是重要的,我们的记忆在持续时间和复杂程度上都会有所提升。长期自传式记忆的基础是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建立起来的,但实际上记忆过程需要的主要生理结构(海马体和相关的认知结构)的发育成熟过程会持续到成年初期。

巧合的是,我们开始能记住越来越多东西的年龄,与大脑体积的增长时间出奇的一致。【可以理解为是脑容量增大了~】

对虚假的事件甚至是绝无可能性的事件产生令人信服的童年记忆,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实现。
元记忆是一个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包括对自己记忆量大小的认知,对提高记忆力方法策略的了解,也包括监控自己的记忆、分析并确认记忆可信度的能力。

第2章

新记忆的创建有赖于感官感觉到的未经处理过的数据。感觉往往非常准确真实,但是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当我们的感官感觉被误导而不自知’,我们就会把错误的感觉当作真实的来接收。

我们之所以有视觉能力,比如色彩恒常性,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生理机能优越,更是因为我们拥有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记忆。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凭感觉认知世界的方式,是由数据驱动加工模型或者叫自下而上加工模型决定的。该观点的假设是外部世界在我们脑海中的反映,几乎完全是被基本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决定、依照期望最低限度地呈现的。这是阐明感官工作原理的最好模型,因为我们大多的经历必须反映我们周遭的环境—否则我们就无法在生活中找到方向。

大多时候,我们碰到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的。所有人都有很多关于世界运行的复杂记忆和模式,表现出来就是直观的想法。【看的和想的,想的和说的,可能都不一样】

我们几乎从来不会孤立地理解一个东西,反之,而是让记忆参与到解读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来。

基本上,我们感知世界的时候,经常基于过往的经验来进行有根据的推测,这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必要技能。从史前时代开始,人类就得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决策。

当我们见到一个人并思考能不能信任他的时候,感觉上是在做自下而上加工的决定—看到了能看到的所有信息和证据,从而做出理性的决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多数情况下,记忆自动参与到猜测之中,或在有根据推测的过程中都是有益的,这使我们解读周围多变刺激的速度和准确度都有极大的提高。

过往经历的记忆不但影响我们对一个人行为的预估,而且会更多地影响我们对世界如何运作的理解—重力、维度、可能性等。就好像我们很容易被第一印象欺骗一样,我们也会被一般的感官错觉所欺骗,比如我在圣地亚哥科技馆看到的魔术表演。如果我们的感官感觉被误导而不自知,大脑为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而进行的猜测过程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而在我们的记忆中植入不正确的信息。

当兴奋度提升到一定的理想水平,任何工作的效率都会有所提高。然而一旦超过某一水平,更高的兴奋度反而会对工作效率有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完全没有兴奋或者兴奋度极高,一个人是完全无法完成某项工作的。【倒U形曲线】

随着兴奋的增加,我们的记忆焦点会变窄,更善于记住事件中引起我们兴奋的关键信息,却记不住上下文情境信息。比如说,如果遭遇银行抢劫,我们记得最清楚的可能是有把枪指着我们,其他的恐怕很难记住。不幸的是,兴奋状态,比如恐惧,不一定总是令我们的关注点聚焦在之后需要回忆起的事情上。还以银行抢劫为例,记清楚抢劫犯的脸远远比记住被枪指着更明智,可是根据诸多“武器焦点效应”研究显示,兴奋使我们记住除了枪以外的其他细节难上加难。【太兴奋了,只看到了枪】

事情远比研究显示的结果复杂得多,兴奋程度对记忆的影响会因一个人的具体特点,如年龄、性别、个性等有所不同。重点就是,没有哪一个单独的解释能完全涵盖记忆和兴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

合理利用兴奋和记忆两者之间关联的方法之一,是“状态依赖记忆”。这是经过了无数次论证的现象,意思就是当我们处于与事件发生时相同的心理状态下,我们会回忆起更多东西。

如果我们知道在某种特定的兴奋状态下,我们学习了或者经历了什么事情,那么只要重现那种状态,我们就能更好地回忆起当时的事情经过。如果你在学习之前总要喝杯咖啡,那么考试之前喝杯咖啡会让你的记忆力变得更好。

压力水平和兴奋水平对于我们的记忆储存能力,以及回忆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记忆不但会受到外界环境中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身体内部环境中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这个很好理解,毕竟许多生理激素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

时间就是记忆,记忆就是时间。

记忆科学关于这种预估不充分性的观点是,人们经常迟到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和时间感知系统使他们对过往经验的感知能力很差,他们的前瞻性记忆—根据过往经验来计划未来事情的能力—也很差。

人们在做出预估的时候一般比较乐观,倾向于低估或忽略以前没能按时完成某事的失败经历,从而少计算了完成事情实际需要的时间。换言之,我们好像觉得未来的自已是超人,做事情快得很—新的自己做事情又高效又出色,即使以前的你又慢又懒。

我们之所以估计时间的时候乐观得不可理喻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记得完成每一项独立的任务需要多长时间,但是却忘了任务切换与衔接所需要的时间有多久。而且,我们忘了一段时间的全力工作后,我们的认知资源几乎会被消耗殆尽,在高效地展开下一项工作之前需要再次补充。简单来说,我们记得完成事情所需时间的某些要素,却忽略了其他要素。

我们只会把自己当作未来的超人。当估计别人做事情的效率时,我们其实相对悲观一些,觉得别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某项任务,预言会有各种困难导致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时间并不是客观的,像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容易因主观臆断产生偏差,这些最初的偏差正像这一章节里提到的其他感知偏差一样,经由它们的接收器给我们的记忆涂上了颜色,歪曲了记忆的原貌。

绝大多数的参与者都产生了时间位移,或者叫“时间伸缩”,我们都有这种倾向。具体来说,我们总会觉得最近发生的事情是很久以前发生的,反之亦然,总觉得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大多数人觉得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情实际发生的时间要晚(前进缩减),更靠近现在。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会觉得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比实际时间要早(后退延伸),距现在更遥远。

在估算记忆中事件发生时间的过程中,我们都倾向于把某些事件推得更久远,而把某些事件拉得离今天更近。【喜欢的就拉近,不喜欢的就拉远】

大事件是我们记忆时间线的重要依靠,但它们却充满可预见的误差;它们能帮我们在个人年表中进行定位,却时常不靠谱。_由此看来,我们不但不善于估算做一件事需要花多长时间,也不善于估算刚做完的事情花了我们多长时间,而且回忆也会跟我们开玩笑,把我们人生中经历的重要事件提前或者延迟。

穿梭于记忆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比其他事情记得清楚得多。如果我们想一想这类记忆的共同点,会发现最清晰的都是最情绪化的、最重要的、最美的或者最意想不到的。我们也会发现有些记忆会大量聚集,而且似乎总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记忆聚集在一起。

这种现象叫作怀旧性记忆上涨,或叫回忆高峰,而且可以用来解释“还是过去好啊”和“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的评论。怀旧性记忆上涨的意思是,我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记忆并不平均。10至30岁之间的记忆留存的时间最长。这支持了他们之前的一些研究结论—大多数人对5岁之前没有什么记忆;5岁到10岁之间的记忆开始增加,到青春期晚期(不论男女)记忆达到一个峰值,这个峰值会一直持续到二十几岁早期,然后开始减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稳定下来。因此,我们保留最多的是青春期和二十几岁时的记忆。这个效应是全世界共有的。【所以总说:青春的回忆最美好】

女性一般在13至14岁之间第一次形成自我意识,男性大多是在15-18岁之间。这两个年龄区间恰好是回忆高峰的峰值时期。这个时期的记忆是能够定义我们的重要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现在所成为的人。而且不管这些记忆是否含有记忆误差或偏差,都不妨碍我们把它们珍藏起来,铭记一生。

我们对现实的错误感知会被植入记忆系统,并在以后会被回忆起来,尽管这些回忆根本无法客观地反映现实。真实的情况是,很有可能我们的每一段记忆—哪怕是最清晰的—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包含了感官误差和错觉。

第3章

每当我们回忆事情的时候,我们似乎是在巩固一段记忆,使它更牢固更准确,然而真相并非如此。事实上,我们每次回忆的过程,都是记忆被有效提取、检查、重建并重新储存的过程。这就像是保管很多的文件索引卡片,抽出来一张看一看,扔掉,拿一张空白卡片把信息再抄一遍,然后把这张新卡放回到原来那张卡的位置上。每次我们回忆任何一件事情,这个过程都会发生。【原来我们是这么回忆的,像图书馆一样】

正是由于大脑不同部分储存的记忆片段相互关联起来,我们才会有一段完整的记忆。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记忆》,联想规律有四种。第一种是相似律,有关某一事物的经历或回忆会引起与该事物相似的回忆。第二种是对比律,有关某一事物的经历或回忆会引起与该事物完全相反事物的回忆。第三种是接近律,有关某一事物的经历或回忆会引起当时同时经历的事物的回忆。第四种是频因律,同时经历两种事物的频率越高,那么对其中某一种事物的经历或回忆越会引发对另一事物的回忆。【这四种规律基本上把所有联想机制都说清楚了】

联想激活意味着虚假记忆是联想能力的一个显著缺点。拥有强大的联想能力的优点,首先是使我们能够拥有记忆;其次,使我们能够把各种想法联系起来,应对周围的环境,并且想出周全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意味着,如果记忆或概念之间的联系能够增强或者削弱,就会影响记忆错觉和记忆误差出现的可能性。

通过大脑实验性地以新奇的方式联结记忆和想法,我们获得了新的联想—这正是形成创造力和艺术灵感、产生新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不过,假如记忆痕迹相互关联的方式不恰当,上述倾向同样会导致记忆错觉。

如果要义记忆痕迹和字面记忆痕迹是各自独立回忆起来的,那么两者还能保持自己的真实性;但是,如果以上方式被合在一起,就会制造出虚假记忆。

模糊痕迹理论认为记忆错觉之所以有可能出现,是因为我们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以多个记忆片段储存在大脑中的,这些记忆片段可以以从未发生过的方式被结合起来。显而易见,我们的大脑是一项生物学和化学奇迹,内置的生理机制会导致复杂记忆错觉的生成。这些潜在错误的形成方式,是联想记忆系统出现的意外结果,如果没有联想,我们就不会拥有宝贵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了。【联想很重要,再强调一遍】

第4章

在普通的回忆过程中,我们是不可能直接从大脑中提取对过往经历的记录的。

我们大脑中的确有一个24小时开启的微型摄影机记录着我们的意识流,而且这个大脑中的内置摄影机会把影像资料储存在一个秘密的地方。

超逼真记忆影像是无法延续的即时高质量记忆,比其他种类的视觉记忆都要好,但是,它们也像其他种类的记忆一样有很多易被歪曲的特点:容易被操纵,有疏漏,增加错误信息等等。
一个记忆单元是通过与另一个记忆单元相互联系来储存的,它的意义也源自与之相关联的那些记忆单元。你可以想象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来帮助自己理解,你最开始搜寻的记忆片段位于这张大网的正中央,与之联系最紧密的概念都位于围绕中央的最内环,编织紧密,最容易也最快被激活。随着电信号从中央向周围继续扩散,外围的概念—联系程度递减—也都被激活了。
遗忘恐怕是大脑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像我们在现实环境中得一直排除干扰一样—过滤掉别人无关的谈话、视野中无关的事物、周围无关的声音,关掉没用的浏览器窗口等等—为了专注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也得避免被与当前情况无关的记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遗忘说白了就是清空回收站】

与某个概念相关的信息我们遗忘的越多,剩下的信息之间联系就越紧密。

尽管遗忘有时候令人沮丧,但是这是记忆在做调整,因为遗忘能给神经元加工带来好处。

过滤掉关联相对少一些的信息,能够使我们更有效率地进行记忆,让我们能更好地记住生活中重要的事物。

没有任何人拥有完美无瑕的记忆。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应该为此心怀感激。只要我们的记忆系统运转良好,我们就能很好地记住大部分事物。我们的记忆在功能上是全面发展的,足以应对每天向我们迎面扑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我们的记忆是自带遗忘功能的。遗忘是一个很美的机制,修剪掉多余的神经元联系,让大脑更高效地储存更重要的信息。明白了遗忘的意义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记住一切的能力并非什么值得向往的超能力,而是一种极大的负担。【遗忘很美好,我们不需要记住一切】

第5章

在大学里上的第一节记忆科学课上,教授拿起一张纸,等着全班150名学生坐好安静下来,他举起手中的纸说:“这张纸代表了我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然后他把纸对折:“这是你能感知到的那些事物。”他把纸再次对折:“这是你真正注意到的那些事物。”再次对折:“这是你感兴趣的事物。”又对折:“这是你的大脑编码成记忆痕迹的事物。然后,这是……(他最后一次把纸对折,已经非常非常小了)你以后能回想起来的事物。”【很有意思的实验,最终记住的东西真的是折上折】

我们得先感知事物(也就是看见、听见、感觉到、闻到或者尝到事物),才能进而把它们编写入记忆程序;随后,他又强调了注意力的重要性。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注意力是形成记忆的先决条件。简而言之,注意力是联结现实与记忆的戮合剂。如果我们根本不注意环境中的刺激,我们就记不住它们。注意力和记忆相互缺少了谁都不能正常运转。这个基本原理甚至适用于那些我们真的看到了的、感知到了的,却没有真正注意到的事物上。

注意力的确是记忆形成的先决条件(极端特殊的情况除外),但有注意力并不意味着记忆一定会形成。而且当谈论婴儿的注意力时,我们常常只会提到一件事:婴儿盯着某事物看了多长时间—研究人员将此称为专注凝视。我们从自己的经历中就能知道,单纯地盯着某事物看一段时间完全不足以证明我们是全神贯注的,我们还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记住的信息上,辨认总结出规律,同时还需要过滤掉所有不重要的信息。

让孩子直接参与到任务中,直观地听到某种语言,被证明能更有效地发展孩子的记忆力,远远比看视频有效。
注意的过程是选择一部分信息用作将来的加工处理,同时选择抑制另外一部分信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上,要求你对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环境中铺天盖地的大多数信息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是这可靠的过滤网、让你能免受来自感官和思绪的侵扰。

集中注意力使我们只能注意到一小部分信息,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真正地加工处理这些信息,而且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记住这些信息以备将来之用。记忆根据过去的经验,告诉注意力哪些才是重要的信息;注意力给记忆做出反馈,更新我们对于世界的内在认知。

睡眠是我们增强记忆、重组记忆、改变记忆的一个方法。说起巩固新记忆或者复杂记忆,那句老话说得真没错,的确应该“睡一觉再做决定”。【没有什么事情是睡一觉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睡两觉】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们在睡觉的时候能学习新单词、新知识或者听听录音来使性格变好。
洗脑指的是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认知,也就是改变人们关于世界的想法和认知。【一定要多看书,不能被轻易洗脑了】

启动效应也是一种记忆现象,是内隐记忆的一个功能;在该效应的作用下,我们之前的经历会给现在或将来的经历传递信息,而我们却意识不到自己被那段记忆影响了。这种特殊的记忆形式与一般意义上的记忆并不一样,我们无法用普通的方式(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回忆起来;这种记忆可以说是更原始的,类似于一种印象或感觉。

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注意力才能制造记忆,而睡眠对于巩固和增强这些记忆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婴儿智力开发视频、睡眠学习以及催眠和潜意识信息这些手段能够影响我们,这些都是虚构的幻想,而非现实。【早睡早起,记忆好】

第6章

当我们需要让某件事情合情合理但又没有足够的证据时,我们就倾向于输入其他貌似合理的内容,来填补信息缺口。在我们心中,一个合理的事件得是直线式发展的,内容相互有联系、有原因。一旦有了这样看似合理的叙述,我们就会对其准确度变得异常自信。

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更聪明,更有吸引力,更有竞争力,高于一般的平均水平。我们可能并不觉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才华横溢—远非如此—只不过我们都觉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高于平均水平。
人类展现出了很多心理偏见,其中最持久、最强大、最普遍的,就是过度自信。

“优越感错觉”,即我们都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正面积极的品质,同时低估自己负面消极的特质。这种性格倾向与记忆有着内在联系,因为为了能思考自己的积极品质,我们需要记住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美好事情,来证明这些品质是存在的。比如说,你可能会回想自己在家里为家务而忙碌的时刻,认为自一己真是一个好妻子或好丈夫:你倒垃圾,买食品杂货,做饭,洗碗……然而你可能忘了,或者忽略了自己没做这些家务的情况,忽略了自己实际上增加了你丈夫或妻子的额外工作,使他们感到灰心丧气。

我们的记忆是自私的。我们不太可能记住别人所做的事情,但是对于自己做的事情则记得非常清楚。一方面原因是,看对方做家务,或者听对方说做了多少家务,并不能像我们亲自做家务那样有多个感官的参与、提供丰富而复杂的记忆痕迹。记忆痕迹不够强大,就有可能在日后被我们遗忘。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做家务的时候,我们永远都能对该场景形成更强大的记忆。

幸存者偏差—我们更倾向于关注成功而忽略失败,关注某个过程中幸存下来的事物。这是人们普遍常犯的错误。

过于关注自己的成就,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对机会的评估都过度自信,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了解不对称假象,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记忆和对自己的了解,与对别人的相比都更强大、更清晰。

从记忆的角度来看,这种感觉是说得通的,因为我们可以直接接触到并透彻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于是这些思想和感受既复杂又细微,别人很难明白。然而另一方面,别人的思想和感受的复杂程度,仅仅通过基本的“表面现象”我们很难甚至不可能完全理解—我们倾向于认为他们就是表面那个样子。我们的普遍观点是:“我是一个谜,而我的朋友是一本打开的书。
过度自信影响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使我们希望自己足够谦虚,尽量避免过度自信的错觉,我们也可能无法真正做到,因为上述各种偏见或错觉,大多是有选择性的记忆加工过程的副产品,我们无法控制。
过度自信是记忆加工不可避免的结果,而记忆加工程序也有可能成为过度自信的受害者。换句话说,记忆造成了过度自信,而这又造成了记忆中的过度自信情况。
前瞻性记忆是我们记得在未来某个时刻要做某件事情的记忆。有了前瞻性记忆,我们才能严格执行目标,完成对于未来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就像是我们大脑中的私人助理,我们的内置待办事项情单,提醒我们该去银行了,该去超市购物了,该打扫房间了,下午两点要跟苏菲见面,等等。

我们过度相信自己会记得,于是我们为此付出了代价。【代价不小】

我们会以多种形式付出代价。营销团队知道我们记忆的这个特质,试图进行开发;各种各样的公司越发热衷于把我们的过度自信变现成资本。有很多提供订阅服务的公司都会给客户免费试用一个月的优惠,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自动扣费。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指望着我们忘记在免费试用期结束以前取消订阅。这很管用,一而再再而三地奏效了。我们总会落入圈套,大概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次我一定会记得取消订阅的”。

记忆面部这种所谓的“基于范例’的模式,意味着我们已有的记忆库有多么重要,它能够最优化我们分析面部的方法,从而减少我们记住新面孔的时间和精力。【我们能记住那么多张脸,是因为我们大脑已经记住了一些模板~】

第7章

有的可靠研究证据显示,创伤事件的记忆远远没有普通的日程记忆容易被遗忘。这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因为这样看来,案件目击者和受害者的证词的准确度就增加了(虽然他们可能还会有前面讨论过的那些记忆问题);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恨不得马上忘掉的那些创伤性记忆,以免它们永远阴魂不散地缠着我们。有意思的是,这种顽固的创伤性记忆不但会因为亲身经历创伤性事件而产生,而且也会因为非直接的经历—听媒体不断重复报道某创伤性事件而产生创伤性记忆。

很多人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忆中都包含大量清晰的感官感觉。对于某些特定的事件,人们能够更自信地回忆出更准确的细节,而这些特定的事件都有以下三种主要特征。

第一,这个事件必须非常出乎意料,不能是丝毫不重要的或者可被预见到的事件。

第二,这个事件的严重后果会波及到回忆者,或者会波及到大众和社会—也就是所谓的“有高度重大后果”的事件。

第三,这个事件必须能够激发高涨的情绪—被事件影响的人需要经历恐惧、悲伤、愤怒或者其他强烈的情绪。布朗和库里克认为,如果以上三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闪光灯式记忆就不会产生。

创伤性记忆也很有可能把我们经历的,或者以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某事件的大量错误信息整合在一起,即便是高度情绪化的记忆也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虚假的。

就算是我们最最生动的记忆也有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从一般情况来看,单靠展示照片或者问几个特定的间题就能在我们的记忆中植入虚假的细节,甚至还能植入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感事件。

每当把图像、声音、气味等信息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时候,我们极有可能会改变一部分信息,或者丢失一部分信息。我们通过语言交流能传输的细节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得找捷径—简化。这个过程叫作“语词遮蔽”或“语词遮蔽效应”。

我们可能会认为,用言语重复描述丫个人外貌的次数越多,我们就能把这个人的外貌记得更清楚—然而事实正好相反。研究者发现,那些把对审讯人面部特征的描述写在纸上的参与者,比起另一部分没有写下来的参与者在辨识审讯人照片的测试中表现糟糕得多。另外,在一个指认罪犯的实验中,把描述写在纸上的参与者中只有27%选出了正确的罪犯,但是没有写任何东西的参与者中有67%指认对了。差别如此之大。重复练习只能用文字写出来的面部特征,使参与者对微小细节的视觉记忆弱化了,很难再回忆起来。这种效应非常强大,这也是通过心理学界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大型的重复研究证明了的。

用语言重复描述某事物非但不能加强记忆,反而会削弱记忆。【这个倒是有点颠覆认知了】

如果我们的初始记忆就是语言形式的—比如单词表、演讲稿、事实陈述等—那么重复用语言描述这个方法不会削弱我们的记忆,而是会强化它。

既然用语言描述会产生遮蔽效应,那么照片是不是也会遮蔽我们的记忆?当然会。照片的确能够保留并补充语言描述遮蔽掉的细微差别信息,但是仍然会使我们形成相互抵触的记忆。

看照片进行回忆的参与者更容易形成虚假记忆,这些照片的作用就相当于给了参与者一个叙述虚假记忆的实际依托,让他们觉得这段“记忆”更加真实。【有了参照物,大脑就可以开始瞎编了】

照片能非常有效地误导我们的记忆,特别是当照片与误导信息被故意组合起来的时候。

大脑并没有给情感记忆(或情绪记忆)提供什么特别的保护,它们跟其他所有类型的记忆所受的待遇都是一样的。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对别人的记忆偏差更理解和包容一些,就会对自己调查犯罪案件的方式有更清晰理智的认识,也会使我们对极端事件的幸存者抱有更多的同理心。

第8章

每天都与铺天盖地的信息打交道,势必会影响我们感知世界、分享自己经历的方式。

社交媒体增强了我们寻找独立证据来证实记忆的能力,但也不排除修改、歪曲我们记忆的可能性。

我们会回想刚刚发生的事情,会把最应该做的事情记录下来,会过滤掉不良信息,让我们的生活看起来既令人满意又非常有趣。但是在这些活动带给我们的喜悦和联结感中,我们偶尔也会禁不住停下来思索,这样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好处?媒体对我们的记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什么?

人们其实无法很好地完成多项任务,如果有人说他可以,那就是在骗自己,大脑非常善长自我欺骗。【所以别骗自己了】

当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处理多项任务时,实际上他们在迅速地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而且每次转换都会有认知上的消耗。所以,我们以为自己更快速地完成了多项任务,其实是给大脑极大程度地加重了负担。

任务转换对我们的工作生产率、批判性思维、专注的能力都没有益处,而且会使我们更容易犯错误。任务转换的不良影响并不仅限于削弱我们完成手头工作的能力—它也会对我们记忆并回忆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以外,任务转换还会让人压力倍增,从而减弱人们平衡地处理工作和生活关系的能力,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

我们的大脑可以瞬间将神经元网络联结起来(或重连),一但是这种思维灵活性只允许我们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情。我们毕竟不能让同一批神经元在同一时刻形成多个不同的集合,因为这要求它们同时放出不同的脑电波。

我们每个人都对特定的社交互动方式有所期待,如果期待未得到满足,我们就会感受到负面的心理反应。

如果你希望生活中的社交互动更加高效、安全、有意义,你绝对应该多在“离线世界”里与他人进行交流,而不是在电话上跟人聊天。

通过分享,我们的记忆变成了社会景观的一部分,我们制造了一股社会意识流,同时我们自己的意识流也被别的社会意识流塑造着。

当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记忆成为我们所看到过、听到过的混合版本,就会分不清楚一个人亲眼目睹的事实究竟是哪些了。

任何外来信息都有可能篡改甚至颠倒我们对该事件的记忆。【始终保持一定的质疑心态】

记忆是会传染的。如果我讲一段自己的记忆,你很有可能就会捕捉到它,然后把它变成你的记忆。我们在讲述某件事情的时候,会把源自他处的信息也融合进去,所以我们的讲述很有可能既有准确细节,又有不准确细节。

社交媒体的出现已经使潜在的社会影响和错误信息来源的数量急剧增加—朋友的朋友在脸谱上更新动态,一个陌生人的推特贴文,某社会化新闻网站上的讨论主题等。就好像我们不再完全拥有自己生活的所有权,而是生活在一个激烈的“交互记忆”时代。所谓交互记忆,像我们网上的互动一样,是一种共同形成、共同更新、(最重要的是)共同储存的群体性记忆。

如果我们知道某些信息未来可以随时被查找到,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精力去记忆这些信息,于是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实际记忆力就被削弱了。

如果我们以为某些信息未来都能以数字形式随时被查找到,我们就真的就记不住这些信息了—这种现象有时也被叫作“数码失忆症”。

把信息存储功能“外包”出去,无异于使我们自己更容易受到前文提到过的“错误事件后信息”效应的影响,但是这样做也可以腾出更多空间给我们的认知资源,以及那些很难在其他地方查询到的信息。

当你想象自己的长相时,你脑海中的脸其实是一张复合而成的图像。问题在于,你记忆中拼贴式的长相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你今天的模样不可能跟过去每一天都一样—衰老这一原因就足够让你每天都不一样,更不用说每天的皮肤损害和风格变化了。【怪不得总感觉自己的脸在变】

人们一起回忆某件事这种行为一般都会造成记忆混乱,准确性受阻。

同伴的存在到底会促进还是阻碍一个人的记忆,取决于他们一起合作进行回忆时的效果。

当记忆被分享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偷走别人的记忆、歪曲记忆,甚至制造出完整而复杂的虚假记忆。

社交媒体评估我们的哪些经历可以算作最有意义的,其实是把我们的记忆按照“是否值得分享”这一标准进行“优胜劣汰”。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在按照大众的喜好有选择地强化我们的某些记忆,使某些记忆显得比其本质上更“有意义”、更“值得纪念”—这些都会扭曲我们的“个人现实”。

第9章

如果一个人善于怀疑,他会寻找多方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而不是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善于怀疑跟善于批评是不一样的,一个热衷批评的人会积极地从一段论述中找出错误和瑕疵,而善于怀疑的人会同时为自己的假设找支持依据和反对依据。【怀疑会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怀疑,比较主观;批评则是找出错误,比较客观】

虚假记忆总是看起来、听起来、感觉起来非常真实,它们并不像谎言那样具有主观上的欺骗性。【所以看了这本书,一定不要把虚假记忆和谎言搞混了】

暗示性诱导的提问方式,的确会使人产生恐怖的虚假记忆。

任何人都有可能形成详细清晰的虚假记忆,而且有很多细小的虚假记忆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直存在着。【你可能记住了许多零零散散的事情,但有些还真可能是假的,你没发觉而已】

第10章

对于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我们是有着直觉性理解的。【但是许多人明明知道自己不知道,却要装着自己知道】

我们对自己的记忆总是过于自信,所以有关真实性和准确性方面,我们真的不能完全信赖自己的直觉。【时刻警惕过度自信】

“知晓感”是这样一种感觉:你觉得自己明明知道某事物,可是就是想不起来。知晓感也不是完美无瑕的,而且也有可能误导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做过这道理,但就是想不起来?也有可能就是没做过】

没有能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证明,工作记忆训练能提高我们的整体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并不能代表认知能力】

所谓记忆术,就是任何能让我们更容易地记住某种特定信息的简单技巧,这种技巧的形式多种多样:韵律、缩略词、心理意象等。

自从我们开始有记忆那天起,我们就已经掌握了一些记忆术。

“怪诞效应”指的是我们都有记住不寻常事物的倾向。怪诞效应是记忆研究中一个极为合理的发现,它存在于许许多多的记忆加工任务和编码延迟过程之中。【和人的猎奇心理有关吧】

通往记忆的道路越多(有关联的联结越多),当我们有需要时,回忆起某段记忆的速度就越快,可能性就越大。这实际上是大多数记忆技巧的核心原则,我们得把事物放置在某种情境中,使它活灵活现,而又荒诞不同。

“记忆宫殿”也叫“轨迹记忆法”,就是利用一个我们已熟知的地方为依托,来建立各种联系。【越熟悉,越容易记忆】

理解了记忆加工过程之后,我们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编织我们的生活,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幸福。

我们不再对自己的记忆能力过于自信,而是开始脚踏实地做出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决定。对记忆吹毛求疵,我们就能更好地处理信息,并且成为更理智的消费者。

了解自己的记忆之后,我们更能理解与朋友和家人的日常争论,甚至是与媒体的分歧。【这个还真可以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确信某个人是不是在对我们撒谎,但是现在我们至少能够意识到,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因为记忆出现偏差造成的。【有了“撒谎也许是记忆偏差造成的”这种意识,绝对能避免很多问题】

如果说从这么多年的研究中我学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当一个人自信满满地告诉你一件事情,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情节丰富,情绪强烈,也不能完全证明这件事情就真的发生了。【没有完全真实的记忆~】

了解记忆系统所有的缺点可以让我们紧紧跟上一个全新的社会思潮,那就是我们的过去都是虚幻,我们唯一能够确信的只有当下;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不要太看重我们的过去。这种想法使我们不得不相信,我们人生中和记忆中最好的时光,就是现在。
【应该这么理解,其实现在是没有记忆这一说的,那作者为什么说记忆中最好的时光就是现在呢?因为你把现在过好了,等你回忆的时候,记忆就是美好的,所以活好当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547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9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42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99评论 1 27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1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7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4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0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2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9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97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4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