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与书店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7天。
我们身边人有个普遍特性,家里的老人对孩子溺爱,和因此造成的对孩子教育上的不一致的烦恼。
我们都知道,在教育孩子上教育团队的一致性极其重要。这个团队,包括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幼儿老师和其他参与教养孩子的人。团队成员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很容易让孩子混肴规则、情绪不稳、脾气变坏,让养育变得困难。
今天我就来说说老人溺爱孩子这件事,看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发现有些共性。希望可以对帮助你们沟通。
老人为什么喜欢宠小孩儿?
第一,因为教育孩子往往出力不讨好,溺爱孩子又容易又省心又有面子。
一个奶奶带着两岁多的孙子在小区公园玩,孙子非要去爬“禁止攀爬”的雕塑,奶奶制止他,他躺到地上打滚哭闹。奶奶劝说无效,周围三三两两的人窃窃私语: “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让小孩儿哭成这样?” “不是亲奶奶吧?”
奶奶看着哭闹的孙子,不由产生一种失败感、无力感。
教育孩子,必定要教给孩子规则。天性使然,大多数孩子都会几次三番试图打破这些规则。像上面描述的类似场景,相信我们都不陌生。要是外人、甚至孩子的父母不理解,更让老人有种出力不讨好的感觉。
可是如果这个奶奶顺着孩子呢?孩子高兴,奶奶也省心省力。要是别的人,比如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还要哭着去找奶奶,看上去孩子对奶奶比跟爸妈还亲,这面子上多好看!
我特理解老人的心情。体力和精力都消耗很大的老人,如果舍弃短期看不到效果的教育孩子,选择“跟着快乐走”的溺爱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老人溺爱小孩儿,是天性。
其实做父母的都喜欢宠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想到孩子的将来,不得不武装自己,跟孩子斗智斗勇。
老人呢,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也曾殚精竭虑,现在上升到祖父母辈了,心情放松,宠爱孩子的天性也就自然释放出来了。
因为他们不用为孙子辈的将来考虑。
说到底,小孩儿怎么成长,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父母的责任,不是祖父母辈的老人的责任。
如果老人溺爱孩子,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你的责任去跟老人沟通,将老人争取到你的阵营里来。
那么,怎么样跟老人沟通呢?
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只有你知道怎么能说动、打动你的父母。但是我觉得有两点原则还是要遵守的:一,在感恩的基础上跟老人积极沟通;二,在孩子面前维护老人的权威。
1.感恩是沟通的基础
养育孩子是你的责任。如果老人因为健康原因或者个人选择,不帮你带孩子,那是老人的本分。如果老人帮你带,让你能安心去外面挣钱,是老人对你的恩,对你的帮助,你应该感激,并且用言语、行动去表达你的感激。
新西兰的老人,包括很多西方国家,根本没有帮子女带孩子的概念,偶尔帮着带一天两天,还抱怨自己的计划被完全打乱了。
中国这一代的年轻父母真的很幸运,有健康的老人帮忙带孩子,还有日益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帮你赡养老人。你只要感恩就行了。
但有人不这么认为。知乎上有个年轻妈妈求助:公婆有困难不能带孩子,自己父母又不想带了,该咋办呢?
咋办?孩子是你们选择生的,本来养育就是你们自己的事,老人不帮忙了,你就素手无策了?!
有这样的态度,老人带孩子的时候,想来也不会有多少感恩的表现。
老人感觉到你这样的态度,也不会心甘情愿设身处地为你着想,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很有可能自己怎么喜欢怎么来,怎么容易怎么来,当然是顺着孩子比较轻松了。
所以,在对老人感恩的基础上,才能让老人舒心,愿意站在你的立场上跟你沟通。
2.维护老人的权威
老人来带孩子,孩子很快会觉察出老人有没有权威,我用不用听他们的。
比如,饭桌上孩子吃饭慢,老人随手喂了孩子一勺饭,你马上说:“妈,你不要喂他,让他自己来!”
然后你嘱咐老人,说孩子下午4点以后不能吃零食。但是孩子下午哭着闹着要吃零食,奶奶说“不行,现在不能吃零食。”孩子还是哭闹。因为在他的小脑袋里,知道奶奶的话不管用,不用听。
所以,如果你跟老人有什么分歧,如果不是真的要伤害到孩子,在孩子面前要支持老人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然后找个机会跟老人下面沟通,大家取得一致的意见。树立了老人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其实就是减轻了老人教育孩子的难度。
如果你有什么计划,最好也要跟老人讲一讲,争取老人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了,然后再一致实行。
其实现在所说的“老人”,只是一种对祖父母的尊称,很多人并不老,思想和见解也不那么封闭,对新事物接受不难,如果你在感恩的基础上积极沟通,尊重并在孩子面前维护老人的权威,相信老人是会跟你站在一起教育孩子的。
那为什么不能溺爱孩子呢?
溺爱孩子最大的坏处,就是你给了孩子一个以他为中心、没有规则的世界,孩子在这个假想世界学习为人处世,长大后却要到与此迥然不同的真正的社会去生活。
那么这个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是什么样子呢?
看过《欢乐颂》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樊胜美的哥哥,30大几奔40的人了,连一个正经的工作都hold不住,欠一屁股债,一家三口靠啃老人、啃妹妹生活,还觉得心安理得。
他是被父母溺爱成这样的,从小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有什么事做不好都赖别人,没有学会自律、容忍、跟人相处,没有学会努力、坚持去做事,没有学会感恩、为他人着想。虽然父母一个劲宠他,但是我很怀疑他将来能够、也愿意回报父母。
跟朋友讨论这件事,发现我们身边被老人、被父母宠着长大的孩子还真不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确实有一些共性。我们讨论了简单三点,欢迎读者朋友补充。
长大后的共性
1.自我中心意识强。
孩子一两岁,天然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因为他的认知非常有限。如果小时候在他周围的环境里(家里,亲戚朋友家里),多数人都宠着他,或者最强势、权威的人溺爱他让他觉得有依仗,他当然觉得自己就是王,就是公主,成了家里的“小霸王”。要是成长过程中还是这样,学校受了一点委屈,家里人打上门去给他“做主”,那他这种幼时的自我中心认知,就会继续保持下去。
自我中心意识强的人特别不容易跟别人相处,没有好朋友,同事相处难。有些独生子女结婚后发现相处困难,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个人的自我中心意识都比较强,都不愿意容让,也不知道与人相处、沟通的技巧。
2.自律意识差。
我们都是社会人,都需要学习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有时候还要“受气”,去适应规则的需要。要达到目标,需要自律,甚至“吃苦”。
溺爱孩子,其实就是对孩子没有要求,没有规则。长期如此,孩子长大以后怎么愿意、又怎么习惯在规则内做事?长大后自然不想遵守学校的纪律,遵守社会的规范,遵守工作的要求。这样的人参加工作以后,要么痛苦一段,幡然醒悟,要么什么工作都干不长。
3.不能坚持,不知道感恩,幸福感差。
适当的延迟得到,得到时会让人感受到更大的满足和幸福。
溺爱长大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愿望往往很快得到满足,没有学会等待、坚持,对普通人感受到的小确幸,他们不仅感觉不到,还会把不幸福的原因归咎为他人、父母、社会,等等。
总之,我觉得溺爱孩子,最大的坏处,就是你给了孩子一个以他为中心、没有规则的假想世界,然后他长大后,却要到真正的社会上得到教训、吃到苦头,然后从痛苦中学习到别人从小就知道的东西。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年龄不小了才意识到这一点,再改变自己,痛悔蹉跎了岁月。
亚伯拉罕 林肯说:“教育孩子,将来就不用教育成人。”
与其让孩子长大后痛苦,不如现在我们花点力气,克制宠爱孩子的欲望,从小给他适当的社会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