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算是一个重大纪念日。女儿上学前班第一天。而我作为孩子家长,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幼儿园无忧无虑的家长,提升到小学生家长的身份,这不仅仅是称呼的改变,更是生活习惯的变化。
前面三年虽然自己天天早起,但是不在家做早饭,相对轻松一些。开始上学前班之后,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要在7.30分出门,在此之前要起床,洗漱,时间就显得很紧张了。新的挑战开始了。
家庭原定方案
学校要求7:30-8:00到校,这是按照小学的上课时间来设定,锻炼孩子们新的作息习惯。这几天都在给孩子灌输思想,早晨要早起,要7:30出门去学校。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头天晚上制定了早晨的行动方案。
- 目的:培养孩子规律的早晨作息习惯
- 目标:第一阶段先完成7:00唤醒,起床,7:20分左右吃完饭,7:30出门上学。
- 方案:
- 1、头天晚上熬好银耳汤,放到早晨喝
- 2、早晨我来准备菜或者包子
- 3、7:00开始喊孩子起床,家长开始洗漱做吃饭准备
- 4、7:30出门
看看计划,相信第二天是一个很完美的开始。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 1.银耳汤媳妇晚上熬好了,早晨热了热很好喝,就是我热的有点晚,女儿7.20左右开始喝时还有点烫,停了一会儿才开始喝。自己的责任,汤加热没注意温度。
- 2.女儿心劲很大,7:00就已经醒来,没有以往懒床的行为,很愉快的就穿衣服开始洗漱了,此时我才开始进行早饭的准备,自己也没有洗漱完毕。
- 3.早饭热好后采出去买的包子,回来已经7.20了,自己把时间已经占用了。
- 4.一番洗漱,穿戴完成,才开始坐那里吃饭,7.35分左右狼吞虎咽的吃完我的早饭,孩子吃完穿戴整齐开始出门。由于第一天去上学,我和媳妇同时送她,看孩子兴奋的样子,我们自己也很兴奋。
- 5.到学校时间7.40,专门挑选了一家离家近的学前班,就是奔着方便去的。这个时间点并不是特别理想,理想的时间点是7.40送到学校,我开始走上班。不过第一天,去哪里有些情感铺垫,也算正常,我大约7.55左右离开学校。
自己的感受
1.第一天早晨的整体状态还是不错的,但是现实依然还是狠狠地给我上了一课。现实与计划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首先表现在自己的惯性动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我天天早起,看看书,复习考试,总是不想站起来,拖到最后一刻起来做饭,最好的应该是7点左右饭已经ok,就等着吃了。一家人从容吃过饭,洗刷完毕,整点出门是最合适的,可以让孩子感受一些节奏感。
2.早晨准备不足,没有准备蔬菜,长期单一的吃面食不利于家人的身体健康,下一阶段开始学习如何做健康早饭,提前准备好食材。让自己从一个业余厨师提升到优秀的家庭大厨,朝向优秀的家庭妇男不断精进。
3.早晨的生活节奏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充分沟通,一些时间节点过于紧张。这是我单方面提出时间要求的结果,应该是大家商量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达成。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4.头天晚上没有完全的准备好所有物品,这让早晨精神紧张,丢东忘西是必然的。提前做好准备,是效率提升的根本所在。
有了这个经历,和对比,下一步就是实践了,一家人先以体验早晨各个时间节点为主,慢慢达到理想状态。先从晚上准备早晨的食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