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我有一个习惯,当出现一件需要费力解决的事情时,我通常不会马上去做,而是先把这件事放一放,躺上床,盖上厚厚的被子,沉沉睡去(不管是不是睡觉时间),拉上厚厚的窗帘,睡着前给自己打气说:“没事没事,先睡一觉,等一觉起来再打起精神做事。”仿佛,这变成了我开始处理一件大事的仪式。在睡觉时假装没有事情发生,醒来后告诉自己要勇敢承担责任。
后来,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个概念,原来这称之为“过渡”,就像在文章中出现的过渡段过渡句一样。当你要开始做一件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事情之前,你可能会先做一些其他无关紧要的事过渡一下,比如睡个觉吃个饭买个东西等等,等心理建设完成后再开始行动。不过,有的人可能心理建设时间太久变成了拖延症。
我觉得适当的心理建设是正常的,在探索未知时内心多少都会有些忐忑害怕。我怕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怕失控。虽然我也会觉得“未来很美要一路向前”,但没做过的事,总担心会脱离掌控。身边会有陪伴鼓励,但你知道你的事只能你去经历完成,所以会害怕生活的急剧变化无法接住。内心或多或少有点儿巨婴心理: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我希望的那样发展,害怕新秩序的冲击。就像婴儿一样,觉得我即世界,世界即我,希望一切如我预想的那样。然而,现实并不一定如此。
我怕做不好。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出来的结果都不会太差。但不知为什么,在潜意识中总会想到最坏的结果,有很多双眼睛盯着你看,等待你的是末日审判……
我知道这是我心里的阴暗面,但似乎一直以来都无法摆脱。当无法摆脱时,就共存吧。如果缺少了“害怕”的情绪,那七情六欲也不完整了。心里会有爱有恨,这样才能深入窥探人性吧。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和它和平共处,安慰陪伴那个“害怕”的小孩,才能让他从阴暗的黑色变成积极乐观的红色。如果要给它吃一粒药的话……
其实,最好的“灵药”是行动(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这粒药确实包治百病啊),行动才会带来希望。不行动的话,就如同你站在岸边看见一艘巨轮慢慢沉没而无能为力一样,那才是一种自我摧毁的深度绝望。人,必须要自救,如果你不想越变越坏的话。结果虽无法预计,但稳扎稳打去做事,就算最后的结果不是你预期的那样,但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你所做的都会加诸于你。做事的过程也是自我的修炼过程,更有价值、更值得回味的是这番笑中带泪的经历。
我非常期待的一个人生场景就是,有一天能喝着酒云淡风轻地和朋友、或者陌生人也可以,讲讲曾经让我心力交瘁的事,我又是如何挺过来的……希望有一天这些都能变成你我的笑谈。
小孩有种能力,就是他们的情绪转变非常快。有可能上一秒在哭下一秒就在笑,当你在感叹他上一秒哭得有多伤心多可怜时,下一秒他就会笑得有多开心。小孩子专注于当下的本领值得成年人学习。我们经验老道,可有时太聪明反而会想太多预设太多,束缚了自己的脚步,反而不如放松下来会做得更好。
有没有一些行动的小贴士能帮助我们从害怕的情绪中走出来呢?有一些善意的提醒,希望对你我有用。
一、调整好情绪。你可以用一分钟的时间、一小时的时间来进行心理建设,当你觉得准备好的时候就马上开始。值得注意的是,要遵守和自己的承诺,说开始就一定开始,不要破坏和自己的约定。最重要的一点,不要预设困难。有时候让你害怕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于你头脑中的幻象。比如,最近跟朋友说起想去柬埔寨看吴哥窟,但又担心七八月天气炎热,不适合去东南亚旅游。其实,没有担心的必要是吗?问题都是能想办法解决的。只要做好前期攻略,带好防晒防暑药品就没问题,而且能一睹吴哥的风采这些“遭罪”不都是值得的吗?
二、从最笨的方法开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最笨的方法有时是最容易做的、也是最容易坚持的方法。容易上手的方法会让你不那么害怕开始,敢于迈出第一步,也能坚持做下去。
三、不要失败太多次。有一句话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不否定这句话的正确性,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会为你下一次带来更大的成功胜算。但是,如果同一件事失败了太多次,也许你就会放弃了。最好的方法是稳扎稳打,调整策略,让自己能一次成功或是接近成功。当你接近或达到自己的目标时,这会为你带来希望。你就会觉得:似乎也没这么难。自信来自于你的能力,当你能肯定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时,前方的妖魔鬼怪也没那么可怕了。因为你知道,自己能杀出一条血路。
认识自己、疗愈自己是一个难题。也许你我经历的是同样的事,但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的心情会不同、行动也不同,这是差别,也是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的原因。希望我们都能倾听自己的内心,照顾好心里的那个小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