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流浪的石榴树
(一)没兴趣
晶晶哭着被妈妈拖去上舞蹈课。晶晶妈说:“我看别人家的女孩都去跳舞,就给她报了一个,也不知道孩子喜不喜欢,没想到是这样!”
孩子哭的挺可怜。
晶妈说:“每次去都跟打仗一样,有时我也不忍心。”
孩子不喜欢,生拉硬拽,去了,也跟没去一样。
可学费交了退不回,强迫孩子继续学还是半途而废?真是进退两难!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不仅使孩子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家长感到累,更违背了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初衷。
黄敬茹在《最强大脑饶舜涵成长记》中说“只有孩子发自内心的选择,才会主动投入。家长最大的误区就是替孩子选择兴趣,结果是淹没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扼杀了孩子学习的激情,甚至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我们自己以为好的对的都希望给孩子,爱子心切,没有错。但心是好的,孩子不一定喜欢。“你给的,不是我需要的就不算好。”那怕你认为的再好。
我的朋友杜鹃,综合孩子各方面的特点,给儿子报了一个少年体操班,不管寒暑一直坚持,到现在有四个年头了。中间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始终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及时排除孩子的不良情绪。她说“只要他对这件事情保持一定的兴趣,就不怕学不好,这是一种内驱力。”通常别的孩子都是走进教室的,而这个孩子,能一个空翻翻进教室,迎来一片喝彩。可以想象孩子内心的感觉,一定是无比自信。
深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挖掘,不盲目跟从,是父母的最大的责任。饶妈黄敬茹说“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了解,培养一项技能的前提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根据兴趣所在去付出努力和汗水,如此才可能成功。”
(二)没天赋
周末陪孩子去画室上课,偶然听到周老师跟一个男孩家长说:“这个孩子不适合学画,造型能力不行,对色彩完全没有感知力。您可以给她报其他兴趣班。”隔着空气,都能感到家长的失望。
真的没关系啊,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没准她乐感好,节奏感强;擅长数学和逻辑。他还小,还有很多试错的机会。关键是在成长的路上找准自己的最佳点,刻意培养和训练,说不定哪天就爆发了。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
不可否认,真的有天赋这种东西。有人天生一副好嗓子,这种先天资源,是后天无法培养或者训练出来的。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发现他的天赋所在,而不是硬生生的把他按在不擅长的领域。
德国化学家奥托.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文学家。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的评语是:瓦拉赫学习勤奋,但思想拘泥,文学创造力极弱!后来瓦拉赫又改学油画,可他毫无艺术天赋,对构图和调色等基本功缺乏理解力,校方给出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毫无造就的余地!瓦拉赫的父母感到有些绝望。
幸好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应有品格,建议他学习化学。没想到,在化学领域,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二十二岁便获得了博士学位,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胡适先生说:”一个有作诗天分的人,不进中文系学习作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位一流的诗人,而医疗界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自己的损失。”
在不擅长的领域耗费巨大的精力,结果可能造就出一个一无所长的通才或者庸才。而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真正需要的是有特殊才能的专才。为了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必须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擅长的领域,把能量释放在喜欢且热爱的事情上。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焦虑、恐慌,担心给予的不够多,照顾的不够好。总喜欢把个人喜好和经验强加在尚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让他们去实现我们没有实现的梦想。感觉跳舞好,绘画好,盲从不加分析地强迫孩子去学习,却忘了去尊重、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结果孩子不但不喜欢,还表示出对这门课的仇恨,对父母的叛逆。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所在,给予适当的保护和引导,给予最大化的鼓励和支持。
作者简介:80后,热爱文字。感恩遇见,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