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给之前BG入职的新人们做了一场关于「如何使行业研究有趣有料」的分享(此处感谢现任BG的大度支持哈哈哈),以往在前部门也做过类似话题的分享,但是这一版本多了更多体会和案例,姑且称之为人人都要懂行业分析2.0吧。
这么宏大的命题,由我来讲其实我内心很忐忑,虽然工作上都有用到这项基本的技能,但是我没有在一级或二级市场的行研部门或者咨询公司锻炼过,不免贻笑大方,请大家见谅。
说明:因为是在公众号平台分享,所以不便举例我之前行业研究相关的工作项目,文中举例大都是我业余时间研究的项目 比如抖音商业化的研究——当红炸子鸡-头条系产品抖音是如何挣钱的
由一个小广告开始,因为我平时开车上下班,家里小区停车位很紧张于是我都停在路边,于是每天早上去拿车的时候都会在我的车窗旁边看到一张不可言说的小卡片,每张的素材、文案和卖点都不同,于是有一天我就发了个朋友圈呼吁精准定向应用在小广告行业,如果投放我这个性别内容也错了啊哈哈哈(此处只是想说明我是直的&我支持弯的)。但是后面我并没有扔掉这个小卡片,而是一张一张收集的起来,现在已经有扑克牌那么厚啦。为啥我要冒生命危险收藏这些小卡片呢?
因为我无可安放的好奇心。
生活中乱七八糟好多事我都觉得很好玩,于是就在自己的笔记上建了一个素材库,想要有空的时候都研究研究(此处批评自己心思都不在工作上哈哈哈)这些好奇心就发泄在我这个公众号上
我想要了解这个小卡片的产业链条、如何运转、产业链分成....
讲个笑话,我有一次没注意把这个小卡片没放好,结果开车带了一堆同事去聚餐,结果被发现了,我越描越黑于是他们之后看我总是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
不得不说,我过去分享的最大目的就是为我惨淡经营的公众号拉拉粉
先看行业菜鸟和砖家的异同
我们这里主要讲咨询类的行业研究,以企业中的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发展和资源整合提供决策依据
为什么人人都要懂行业研究呢?
知道这个行业在发生什么,也能够更好的理解自己处在这个行业的哪个环节,这个环节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以及上下游合作方的利益诉求和发展状况分别如何,可以培养交叉和跨界能力和更好择业创业。
可以迅速了解新玩法的链条,发现机遇,比如李笑来一开始是新东方老师英语好,因为老逛国外比特币网站,所以抓住了这波机遇,虽然后面割韭菜录音败坏了我的好感,我今年一直还满想提高自己的财商的,以保险为例,我咨询了懂行的朋友后花了周末半天就暂时买齐了所有的保险(重疾险、长期短期医疗、意外险、寿险等),以前都对保险嗤之以鼻,了解这个行业之后才知道保险的重要性。(此处安利大家买保险!)
对于我来说觉得有一些意外的惊喜吧,因为瞎做一些研究,比如抖音商业化啥的,得到了公司第一期的知识奖,得了5000块,有的时候文章被转载也有一些稿费。这算是意外之财,确实一开始也没奔着这稿费去。还有就是创造了很多与不同行业的人的连接,大家因为一些非功利的目的讨论和聚在一起很奇妙。
不管是技术、产品、设计还是别的职业发展通道,到了后面行业融入感和用户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一项评估指标
行业研究是一个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不存在不输入就输出,处理过程更是重中之重
行业研究可大可小,一定要明确你有多少时间做这个事情,时间限制是定义你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产品定义需求优先级一样,哪些must have,哪些nice to have?
一般我现在看报告先看两页,第一个是定义和分类,如果一开始就炒概念,连定义和分类都写的含糊不清我都懒得看下去了,第二个是报告的逻辑和杀手图
信息搜索要特别注意分辨观点和信息,比如看券商报告,99%都是建议买入,90%都是强烈建议买入。为啥?屁股决定脑袋啊,也要注重信息的交叉验证。
这里推荐的资料是书,因为比较系统化,你看了之后对方方面面能有个大概了解
信息搜索有什么技巧呢?
首先就是用Google!用google!用google!
第二个就是走出去,做一线访谈,公司有行家,果壳也有在行平台,上面有各个领域的专家,大家都可以去约谈,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是小白啊,为什么大咖要鸟我,首先要给自己灌输[莫欺少年暂时无知]的心态,对方也是人,也有满足虚荣心和成就感的要求,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没错,此处就在说半吊子的我)
也推荐大家用好linkedin, 上面有很多大咖,而且你认真准备问题,他们真的会回复你!我回国来腾讯的工作很顺利,在美国的时候视频面试二轮就过来了,没有经历过海投啥的,原因就是我找到了linkedin上面我想去部门的同事帮我直接递了简历~
上篇文章也讲了,不用僵化使用模型,否则就是在做填空题和问题简单化
模型最大的作用就是不重不漏的去搜集信息
不要模型用一半,比如SWOT
行业研究也有点线面、收集好信息之后只能算作60分,和人聊天不懵逼的状态
当我们做完一手和二手信息搜集后,需要对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重构,用较少的维度能概括总结出行业的共性、特性,发现其中的规律或者解决我们的问题,要追求的不是负责模型,而是简单有力!
我现在做PPT一定是花80%的时间去想结构、问题,20%的时间一气呵成的
逻辑才是PPT的生命线
晚上刷知乎,很喜欢他们开屏,作为结尾吧, “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没有谁的一天,会过的毫无问题,我们问自己,问别人,正是这些问题,让每件事变得有意思有始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