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吧,房租人工都在涨,我想涨价!!可是顾客因为这两块钱不来了怎么办?……”
相信很多老板都有这样的顾虑。
品牌势能强如星巴克,由于部分饮品涨价1到2块,也免不了引起各种花式吐槽:“一言不合就涨价”“钱包被掏空”“朋友圈都晒不起了”……
当不得不涨时,到底该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让价格敏感的客群心甘情愿多掏腰包,并且依然喜欢你家店?
想涨价,先认清同行价这个“迷雾弹”
很多老板喜欢参考同行价,将同行价作为自己定价的考量基准线,然后定价围绕基准线上下波动。这么做貌似聪明,实则是一种偷懒的错误做法。
首先,“同行”究竟是谁?
肯德基可以说麦当劳是自己的同行,但许多餐厅很难在特定区域内找到自己的同行。
每家店的定位不同、客群不同、消费能力不同、面向不同的客群却售卖“同行价”的产品,这不太现实。
另外,“同行价”有高有低,究竟哪个价格值得参考呢?总不至于取个平均值吧。
其次,盈利点不同。
外婆家将麻婆豆腐作为“比价产品”,仅售卖5块钱,而一些餐厅将麻婆豆腐视为“盈利产品”,此时外婆家麻婆豆腐的价格则没有比价意义。有的火锅店的菜品很便宜,锅底却很贵;也有的餐厅的米饭、面条价格高,粥却是免费的。
再者,不同水果店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差别也很大。
如今水果店的竞争实际上是供应链的竞争,向一级供应商、甚至上游源头直接拿货,成本低、品质好,竞争优势自然显现。
比如我在商丘,是从市区的农贸市场拿货,而农贸市场又是从郑州拿货,大一点的水果店却是从郑州万邦直接拿货。如果拿我店里的商品价格对标从一级供应商拿货的价格,后果只能是“拿鸡蛋碰石头”。
“同行价”实际上只是个迷雾弹,成本导向和需求导向才是水果店定价的策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