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研课磨课,专家组选出了《灯笼》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散文,我选了前者。
素读文本,根据单元目标,我把它处理成一个写作型文本。
我原来的教学目标是感受民俗和学习形散神不散的的写法,丁莉老师和于明慧老师带领我们语文组成员,对这节课进行打磨,认为这个目标过于笼统,不准确,后来调整为一,通过概括内容,了解灯笼相关的民俗风情。二,体会作者家国情怀。三,学习本文写作手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很随意,不精准,也极少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导致目标形同虚设,这次打磨让我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
专家组还针对我教学中的三个任务进行了修改和整合,任务一是关于生字词,这篇是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任务二是体现作者家国情怀,这在本文是一个难点,我处理得过于简单。
关于仿写,由原来的仿写整篇结构多事件表达一个中心的写法,调整为仿写第二段,既避免课堂内容的雷同,又让任务更具体,学生能当堂完成任务。
模拟课堂后,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我又上了一堂展示课。
果然思路清晰了,重点突出了,在家国情怀的难点处理上,也比第一次设计有了突破。
继续研课,大家又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如开头的画灯笼,老师自己画效果更好,概括故事,不必分组,让每个同学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老师的课堂可以更激情一些等等。
丁莉老师又从细节方面提给出了几点建议:开始别默读,太冷清;概括八件事,不建议分组,从节省时间上考虑,可以两组同学同时板书,八个概括故事可以最后修改;学生自主性发挥不足;在诵读方面可以再深入一些,先解读重点词句,进而突出家国情怀;仿写的处理可以再细致一些。
研磨后的课,虽然精致多了,不过,课堂的精益求精远远没有止境。
“磨”“研”两个字,极能体现匠心,有了这样的功夫,还怕见不到精美玉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