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Q邮箱看到一篇知我幸福课的文章《我常常觉得很丧提不起劲,可有人却能一直很积极?》,总结了 同样是过着普通的人生,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为“乐天派”?他们的画像是什么?
共同特质1:较弱的目的性
过去,我们往往认为,目的性较强的人更容易获得自己想要的。其实,过分紧盯目标,可能会让人时刻紧绷;一旦结果不如意,ta们也容易失去信心,或是否定自己过去所做努力的价值。
共同特质2:较低的人格敏感度
Ta们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易受他人影响。无论生活境遇如何,Ta们都不太容易“多想”,而只是诚恳地面对生活,做出自己想要做的努力。但恰恰也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钝感力”,ta们反而更容易长期保持自己积极、昂扬的生活状态。
共同特质3:积极的归因方式
早在1992年,心理学家Bemard Weiner就提出了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将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归因方式及其心理影响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vs.外部(internal / external),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
可控制vs.不可控制(controllable / uncontrollable),会影响人们坚持目标的意愿;
稳定vs.非稳定(stable / unstable),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当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这些被访者既不会全然向内归因、一味怪责自己,也不会全然向外归因、怨天尤人,所以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同时,ta们能够有效区分,哪些部分自己可以控制、而哪些是不可控的,从而理性地分配资源解决问题。Ta们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有相对稳定的能力,而生活境况是可能被改变的,于是对未来有更积极的预期,也更能够看到努力的价值。
共同特质4:高水平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被称为“修复力”。世事总有变化。在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韧性较高,ta不仅不会轻易被打倒,反而可能“愈挫愈勇”,能够很快做出行动,让自己的人生走回正轨,甚至逐渐实现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
看完这四点特质,我不禁审视自己,很现实的问题是我这四点特质都没有。文章有总结了以下几点不积极的人的特质,我发现我就找到了组织。
1. 过强的目的性
过高的目的性,可能会让人变得急功近利,不做自认为的“无用功”。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努力就变成了一件缺乏价值的、痛苦的事。
而且,过强的目的性,往往并不会真的像想象中那样带来成功。因为急功近利,人往往会变得短视,行事不再谨慎。而在遭遇失败后,“努力无用”的信念又会得到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2. 过高的公众自我意识
公众自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正在被他人关注和评价的意识。公众自我意识过高的人,会倾向于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时刻担心自己在他人面前“看起来是什么样的”(Fenigstein, Scheier, & Buss, 1975; Stein, 2015)。
即使产生了积极的念头,ta们通常也会在做出行动之前“想很多”:万一失败了,别人会如何评价我?我会不会看起来很傻?这让ta们陷入无止境的担心和焦虑,不敢更积极努力。
3. 负面的核心信念
一些负面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s),比如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值得被爱,或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就是个失败者,等等,会让人们倾向于以负面、消极的态度去评估各种生活事件起因、后果以及对未来、对自我的影响,从而常常深陷沮丧与不安(Gillihan, 2018)。
4. 缺乏情绪调节能力
生活中,人们难免有感受到负面情绪的时刻。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不足,ta所感受到的情绪波动更强烈、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且会感到自己面对负面情绪束手无策。
在被负面情绪占据时,ta容易表现出两种极端:要么被负面情绪压垮、陷入崩溃;要么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受,变得消沉、麻木。
文章的结尾,也给不积极的我,两个科学建议,变得积极的方法。
首先,在人生哲学层面,你需要将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作为认可的价值。
什么是人生哲学呢?它是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是我们关于生活的信念。人生哲学指导着一个人做出种种人生抉择、理解ta所遇见的人和事;它也决定了一个人会如何衡量自我、衡量生活,包括什么样的生活对ta来说才是真正好的、真正值得过的。
当我们真正认可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认为昂扬向上的状态是有价值的,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即使是很普通的生活,也值得认真去过。我们也会更能够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自身境遇: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否如愿,都愿意保持达观、愉悦的心理状态。
另外,我们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程度,获得多面向的价值感来源。
社会整合指的是一个人在多层次的社会联结中,能够多大程度上参与其中,体验到归属感、亲密感、情绪支持,等等(Baumgartner & Susser, 2012)。
在高程度的社会整合中,我们将能够从不同的关系当中感受到更丰富的、更多面向的价值感。当生活有某一些方面暂时不如意时,我们依然能够在其他的维度上获得积极反馈,从而有动力继续努力生活。
而想要提高社会整合程度,我们需要主动投入到真实的关系中。比如,你可以多花一些时间与亲人、朋友待在一起,维系和ta们之间的情谊,也可以通过做义工、组织活动等方式建立新的社会联结。
所以,现在,我要做的是先认可积极的人生哲学,然后找到最能获得价值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找到参与感,多维度地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