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豆瓣关注的红人分享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孩子到底应该富养还是穷养的。作者的观点比较独特,他认为不是穷富而是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决定孩子未来的行为。
这里说的富养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充足,更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够给予孩子一种丰盛的生命态度,是心灵乃至精神的富足。
他强调父母要反省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去满足孩子的欲求,而不应该利用父母的权威去打压去和质疑孩子的欲求。
如果无法满足或不想满足孩子的渴求应该坦诚的向孩子说明原因,而不是冠之以一些沉重的人生道理或所谓的对的选择;如果能够满足孩子的心愿,那就让孩子感受到你愿意为他付出的快乐,也就是要传递给孩子正能量而不是显露出心不甘情不愿的态度,让孩子有愧疚感,即使得到了也无法很好地享受。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以后对待金钱对待自己需求的态度。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我记得有一次自己看上了一个书包,也不是很贵。我属于那种父母如果不满足我的欲望,我也不吵不闹,但是会生闷气冷战型的。记得当时妈妈看到我喜欢就问了一下老板价钱,谈了一会价格以后妈妈还是嫌贵,就劝我别买了。但是我当时心里就觉得又不是买不起,我好不容易主动喜欢个东西,为什么就不能满足我呢?而且我算是比较懂事的孩子,如果看到太贵的东西也从不会去强求的。这件事情看似微小但直到今天我还记在心里,当时的失落以及对父母的失望还是记忆犹新。
刚好今天又看到一本书里写到人的潜意识像一座冰山,我们的意识,对待外界,他人,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的思考等等其实都是受到潜意识的控制的。联系到昨天的文章,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潜意识的形成可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都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在也有很多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书籍,从胎教一直到孩子长大,相当繁杂。
可是我们再联系起来想,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又受到自己潜意识的控制,意识支配的比例据说仅占到1%-5%。这么看来我们去学习如何做父母的意识相对于强大的潜意识来说岂不是杯水车薪?
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自己也能够变得更加完善,我们尽量去改变能控制的这1%,我想意义也是巨大的。
再联系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因为父母那一代的人成长于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那会孩子又多,可以说他们无法享受到来自父母的完整的关爱,也会在物质方面比较节俭。所以从小我接收到的理念就是要节省,有很多自己的欲求都被压制了,这导致我长大自己挣钱以后一直不能很好地处理与金钱的关系。前几年的时候经常冲动消费,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克制不住,买完了之后又会有很强烈的愧疚。
后来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也看了很多理财的书籍,现在在消费之前会先判别一下自己是否需要。遇到喜欢的东西先冷却一下,有的时候可能冷静一下发现其实这个东西没有那么喜欢。也在学习平衡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能力范围内充分满足自己的欲求,我现在非常享受这种可以自己控制的感觉。如果我看到了太贵的东西,很喜欢但是无力承担,我也知道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储备,那我就继续努力,就不会有小时候那种失落感。
我多希望我的父母在我的小时候能够像书中那样让我了解我们家庭的消费能力,如果无法满足我需求的时候,坦诚的告诉我,我就可能不会在当时那么失望。
因为父母小时候的家庭传递给他们的在物质方面的沉重和匮乏感,所以通过家庭教育的传递传到了我这一代,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这种影响力其实是递减,我也希望自己在将来的家庭教育中能够给孩子传递更多的满足。
这一切的前提其实又回归于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积极的乐观的人,我们的内心是充盈的,我们的喜乐是由内而发的,而非因为外界的happening带来的,也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改变,那么我们带给身边人的也将是更多的喜乐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