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骆老师是我的同事,一次闲聊,我问他,有没有读过《美国纽约学院摄影教材》。他听我报出书名,有些惊讶,问我怎么知道,这是他的大学教材,很贵,学校舍不得发,还得去图书馆借。我说,我也没读过,上好中文课,听王老师讲过前面几页写的一首诗,谈人们为什么要摄影。由于年代久远,骆老师的记忆有些模糊,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人们爱笑。
或许连骆老师也未曾发觉,他这辈子经历过摄影最好的时代。大学阶段,他所学的摄影专业,夹杂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两类课程。他学过冲印胶卷,用老式相机手动对焦。聊起摄影,他不无感慨:「现在好多了,你看我手里的相机,调个光,拍的时候自动对焦,直接连拍,以前要拍照片,得定焦定点,真得麻烦死。」
我同意他一半的意见,技术发展,人们使用相机的频率增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要拍出好作品的用心程度,降低了。摄影师缺少更深入的观察。人、事、物,瞬息万变,细微变化,很难捕捉。有位摄影大师就曾说过,一个人拍的照片好不好,就看他走的路多不多。
骆老师走路很多,每次活动,他总是那个顶着高温,忙起来连汗湿的衬衫也没时间捋的人。忙完这个夏天,他差不多也该增增肌了。
闲话太多,回归正题。我说人们爱笑,是有原因的。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品牌的名字——柯达。我听传播学课,老师讲,我们看历史上画家的作品,很难看见一个微笑的面孔。不觉得奇怪吗?他这么说,我也觉得奇怪。他说,我们不能怪画家,如果有时间,去当一次模特,会发现一个人要保持微笑的姿势几个小时,是很难的事。
相机是伟大的发明,不过从诞生之初,人们也不是面对镜头就微笑,哪怕现在的人,偶尔要摄影师引导,嘴角才会露出弧度。相机是神奇的产物,坐在镜头前,一个闪光灯,「咔嚓」一声,人像就印在胶片上了。相机出来那会儿,人们看见它的魔力,如同第一次看见乔布斯从兜里掏出 iPhone 。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要些时间,才会为人所接受。要让人使用相机,柯达推出了许多广告,广告是人物照片,他们面对镜头,露出迷人的微笑。如果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那柯达至少把微笑重复了三千遍。试问,有谁能抵挡镜头面前的微笑,又有谁不愿意用如此方式记录生活?一个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如果说,好的广告不需要文字,那么最有发言权的产品,一定是相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柯达掀起的这场微笑营销,不亚于现今的广告。哪怕它现在失败了,在我心中,依旧是伟大的企业。
相机的发展,从胶片到数字是一种变迁。书的发展,也从纸质书走到了电子书的拐角处。人们在无休止的争论,到底是纸质书好,还是电子书?
从两边的争论看,纸质书的优势,电子书无法取代,电子书的优势,纸质书无法超越。众多的讨论里,我中意一个报道,文章里分析阅读纸质书对人的影响。在漫长的阅读史中,纸质书在影响人的感官,通过对比,会发现读纸质书的人记住的知识更多。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调查表明,一个人家里有 500 本藏书,孩子受教育的程度比没有藏书的孩子高。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书代表的是文化,他们会主动去索取书里的知识。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经常看一些作家的回忆录,他们会提及小时候受到冷落,偷偷跑到一个地方读书的事,那是他们唯一能抵抗这个世界冷漠的方法。
写到这里,没来由发散,那些没有书作伴的孩子,遭受排挤,如何排解心中的苦闷,又去哪里寻求安慰。或许,正是书的陪伴,儿时所经历的挫折与痛苦,随着成长,会转化成另一种力量,焕发新的生机。我猜测,在某种精神层面,书会起到治疗精神创伤的效果。
我读书时,偶尔也会有如此体验。前段时间在轻轨读奈保尔的《巨流河》,我进入了一种屏蔽状态,虽能听见轻轨报站,感受人群在我身边走来走去,但这些声音仿佛经过一层过滤,或者说,身体周围无形出现一层屏障,它们过滤了。我仿佛跨越在虚拟与现实的两边,进入很轻盈的地带,有种力量把我抽离,似乎有人在安抚我。
哪怕我知道纸质书有不少优势,读的时间却不多。有一个原因是我常走来走去,阅读空间多在上下班的路上。唯一能读纸质书的时间只在早上,别人六点起床,我五点起,要不就是周末休息,在家待一整天,那时我会有大段时间,捧纸质书读。上下班带本书在身边,对我来说,实在不方便,电子书成了我唯一的选项。
除了电子书,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也不可忽视。很难想象100年前,人们如何通过只言片语,找一本书。现在只要敲几个字,搜索引擎会匹配出无数信息。
更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不少绝版的书,能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现,人们在网络上建立专门的电子书网站,做成精美的格式,供人下载。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造,也是目前为止,人类阅读史上的奇迹。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手机),链接网络,每个人都能拥有历代皇帝也不及的藏书。
我不清楚以后人们是否会抛弃纸质书,但阅读电子书,通过互联网阅读更多的书,已经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我相信这是阅读最好的时代,人们能在这个时代观察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发展,发表观点,交换意见,更能在无形的空间内,阅读同一本书,查看不同人在书里的评注。
我很有幸站在这个拐角处,感受前人和后人,无法亲身体会的阅读时代,希望有一天,未来人回看历史,不会觉得我们对一些美好物品的眷念,过于执着。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