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完一个剧本,都疲惫不堪。
今天凌晨三点,新剧本完稿(初稿),写完之后,心里空落落的,突然一下子闲下来,很难受。
从事这个行业三年,也做过几个项目,感觉就是每一次都比上一次累,每一次看之前写过的剧本,包括上映的片子,都觉得烂的没边。今年原定计划豆瓣观影标记突破1000,但是因为在私人影院上班的原因,10月份就已经提前完成目标。
所以,把目标提到了1100部。观影量会影响对剧本结构等方面的理解,还是蛮有用的。
这个剧本项目做下来之后,遇到了一些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做项目前,一定要搞清楚谁是这个项目里的老大,弄明白谁是最终拍板做决定的人,有时候制片人不一定是最大的,可能投资人具有否定权,你辛辛苦苦按照制片人的要求写完大纲,甚至剧本,结果投资人看完之后摇头否定,那真是吃力不讨好
在动笔之前,一定要和制片人,投资人开会,能碰面尽量就当面聊,至少要视频会议,在动笔之前确保充分的沟通,吃透对方的意思
写作的重心放在大纲和前期资料收集上。三年前写第一个剧本的时候,我记得自己一天想出大纲,几乎没搜集资料,所有想法都来自于脑海中看过影片的记忆,半个月写完剧本,当时还自豪不已。现在看看漏洞百出,太多的不合理,人物,情节写的都很片面,因为没有资料做支撑,真的是想一出是一出。这次写剧本,搜集资料差不多占去30%的时间,和导演一起采访当事人,参观遗迹,还请了顾问。跑到当地图书馆,翻了整整一层楼的书架,找出所有相关的书籍。在特殊历史资料馆泡了三天,和管理员阿姨混熟到可以随便借书出来,不用交押金,不用办读者证。把所有疑问都解决掉了之后,开始写大纲,这次写大纲大概占用了25%的时间。写大纲的时候就发现前期搜集资料的好处,资料搜集的越多,你的故事素材就越多,人物就越丰满,可拿来使用的情节和素材多到要删减合并,这是第一次写剧本时完全没有的感觉,那时写剧本真的是搜肠刮肚,凑情节。高满堂老师曾说过,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他写《闯关东》的时候,搜集的故事素材十分丰富,写的时候,受于篇幅限制,不得不删掉不少精绝的真实故事桥段。
写这部戏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到“人物设计好,情景设定好之后,角色自己会去做事,故事会自己去写”,你甚至会发现有一两个人物已经不受你的控制,当然这样的人物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小配角。
第一次出现写着写着流眼泪的情况,体会到“打动不了自己的剧本,很难打动观众”。感受到写故事的幸福,我师父曾告诉我,写故事的人最大的幸福是能创造一个世界。编剧比较幸福的事就是,你会发现导演几乎永远也拍不出你脑海中的画面,你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想的比他拍的好。
在实际动手写正文的时候,你会有很多突发的灵感,有些场面酷到不行,但是如果和故事主旨无关,就要毫不犹豫的删掉。有些和主旨有关的灵感也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突然冒出来,但是这样的灵感往往是建立在你吃透人物琢之上,在有大量的资料支撑之上,在前面伏笔埋的比较合理之上。
写正文之前,一定要在大纲阶段和制片人导演投资人讨论好,大纲没得到认可,后面剧本写完了,更麻烦。
版权一定要注册好,免得后面有纠纷。合同一定要签,不给定金,一个字都不写,关系再近,顶多跟他聊聊人物,聊聊简单的故事脉络,这是底线。
写的过程中,涉及到实拍难度比较大的情节,一定要和导演及后期的人员讨论好,你放心小成本电影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剧本去拍,这是实情。
剧本最起码的格式要准确,字号,排版要正规,这是体现专业的一个方式
这次在人物设计上,第一次做了明确分类,主角是复杂性人物,配角做了扁平化处理,部分反派做了脸谱化处理,实际感受是,这样处理比较有利于人物动机,人物动作的后续设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目前的感受和经验就这么多,总之还算是有成长。
突然写完了,还有点难受,抱着石头的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把石头放下,当你走到终点把石头放下之后,手臂带来的酸胀感又会让你想把石头重新捡起来。你把全部精力投进去做一件事,连续做了几个月,突然事情做完了,会产生一种空虚感。
好想尽快做下一个项目,这次做个低预算悬疑电影,真的低预算,10万以内可实拍的,目前已经在搜集资料。
2019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