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八月半Fly的第39篇分享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蛊毒。
文字读起来简简单单,却让读的人心中升起袅袅凉意。
《半生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
曼桢与世均是厂里的同事,他们自由恋爱,想结婚却因为家庭门第和现实生活而隔阂,最后因阴错阳差而错过。
叔惠是上海平民出身的工程师,翠芝是南京大户的小姐,他们俩彼此相爱却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一条感情线也是因为门第隔阂所阻。
书中还有一条感情副线,是曼璐和豫谨的爱情,他们年轻时得到了双方家长的祝福而订婚,也许能在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曼璐的父亲突然去世了,曼璐出来当交际花养家,这门婚事也就告吹了。
张爱玲说,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实这本书的初版叫作《十八春》,张爱玲在初版中,给主人公设置了一个在中国东北重逢的庸俗喜剧般的大团圆结局。
后来张爱玲移居美国后,她重新改写了《十八春》的结局,为这些饱经沧桑的中年男女安排了一个遗憾和错过的收场: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张爱玲用一个包裹着爱情的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痛苦,人生于世上,是永远没有完满的。
01
悲剧往往是从失衡开始的。大到国家破落,中到家庭变故,小到人心异变。
曼璐的人生转折点始于爸爸的去世,她作为长女要承担起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于是她去做了交际花。她靠出卖自己的方式换来了金钱,她的自尊也随着一点一点地被生活磨砺掉了。
她本来可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和年轻时的恋人豫谨,但是她错过了。她本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可是多年的风尘让她变得现实和世故。
一晃不再年轻,再厚的脂粉也掩盖不了眼角的风霜。为家庭付出了那么多,可谁曾为她的未来仔细考量过?
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筹码所剩无几,为了后半生找个依靠,也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她选择了逢场作戏却“拿得住”的祝鸿才。
对于一个风月场所的老手,你能指望他对你付出一点真情么?期望过上寻常的生活,不过只是从一个深坑跳入了一个火坑。
祝鸿才结婚后依然喜欢拈花惹草,还觊觎妹妹曼桢。在一次次婚姻的折磨和羞辱中,曼璐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一个牺牲曼桢来挽救这该死的婚姻的念头。
这个想法像一只黑影,一只会认路的野兽的黑影,不断地寻到她这里来。
生活已然这么糟糕,唯一的念想是年轻时的恋爱,那么单纯,时刻提醒着她,自己也曾美好过。
直到豫谨对她说,想想从前的事,非常幼稚可笑。这句话像拍蚊子一样彻底地拍死了以前的那段美好。柴火的幽光熄灭后,只剩下一片黑暗。
人是会变的。豫谨爱上了曼桢,但他其实爱的并不是曼桢,而是多年前的那个单纯美好的曼璐,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凭什么我曼璐为了家庭牺牲了一切,而你曼桢却能清清白白地谈恋爱?
恶意一旦种下,会随时迸发出来。那头会认路的野兽现在已经找到了最好的栖息之地,埋伏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曼璐设计将曼桢拐骗到自己家里,亲自导演了一场讨债的荒唐戏码。
人心失衡后是极其可怕的,她毁了自己精心培养的妹妹,顺便把自己也毁了。
曼璐最后病死了,在临死前没有得到曼桢的原谅。
不知道她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对自己的每一步主动选择是否带有深深的悔意。即使有,更多的也是对命运的无奈吧。
曼璐是一个精明、独立的人,虽然张爱玲对她的着墨不多,但可以想到的是,她以前和妹妹曼桢一样聪慧、坚强,都对生活有着最美好的向往,对爱情有着忠贞不渝的倔强。
过度的生活重担毁灭了她。
哪怕是同一片土壤,在不同时机生出来的两朵花儿最后开出了不同的颜色。
02
曼桢和世均的爱情像那颗红宝石戒指。初看时散发着美丽的迷人的光泽,细看却能看到戒指圈上缠着的毛衣线上已经凝固的血迹。
好几次看《半生缘》,我都只挑他们俩人相识于微的那一段来读。
曼桢总是穿着颜色很素的衣服来上班,好几次世均来办公室找叔惠,他都没有注意过曼桢,其实曼桢就坐在叔惠的旁边。
有一次年关,世均和叔惠去单位附近的小菜馆吃饭,看到了曼桢独自一人坐着等餐。这时候世均才注意到曼桢,圆圆的脸,有一点方。
曼桢应该很早就注意到世均了吧,长得还不错,有良好的教养,为人谦和。和叔惠的张扬个性不同,世均是个老实敦厚的人。
他们爱情的开始,是曼桢丢了一只手套,世均帮她找了回来。世均要回南京探亲,曼桢帮他收拾行李。世均回上海,在工厂门口等曼桢,俩人互表情愫。
我看书时常想,曼桢怎么会对叔惠这样光彩照人、能说会道的男子不钟意,偏偏喜欢上了老实敦厚的世均呢?
大概也是因为家庭的关系。由于曼璐的职业关系,曼桢在她家里见过太多油嘴滑舌、漂亮发光的男性,以至于她本能地觉得像世均这样少言寡语、木讷傻气的人,才是安全的,值得托付终身的。
性格是一把双刃剑。这样敦厚的世均,适合过日子,但在生活中的关键时刻,缺少那么点勇气。
用顾太太的话来讲,倒是也不坏,就是不爽快。
曼桢在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一个斗士的角色。
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姐姐结婚后,经济负担落到自己身上,那就多打几份工,补贴家用。
对世均有好感,在恋爱前就主动告诉他自己家里的情况,把话摊开来讲。
知道世均父母对自己的家世有疑虑,希望世均对父母坦诚自己家里的情况,并相信沈父会理解。
而世均这个人呢?骨子里太软弱了。张爱玲借曼桢的口描述了这个人的性格,“幸而叔惠不喜欢我,不然你就一声不响,走的远远的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说的世钧无言以对。
他跟曼桢谈恋爱,连住在同一个屋里的好朋友叔惠也要瞒着。
邀请叔惠和曼桢去南京玩,却不跟家人讲明是自己的女朋友过来,只说都是同事。
他去曼璐家里寻曼桢,误以为曼桢结婚了,看到曼璐递过来的戒指,即使心里有疑虑,也认为是曼桢抛弃了他,一伤心,随手把那枚戒指扔了。
他也许心里早就明白,他们家里不会接受曼桢,自己既没有勇气去说服家人,也无力改变现状。
沈世均最后依然会娶门当户对的石翠芝。
所以说曼桢的爱情悲剧,即使没有曼璐设计了那场骗局从中阻挠,他们俩的爱情也多半以分手收场。张爱玲只是让悲剧的过程加速了。
曼桢生下孩子后从医院逃出来了,她跟家里所有人都断了联系。
在与世隔离的那段日子里,世均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寄信到世均南京老家,被他妈收到后烧了。又从叔惠那里得知,世均已经和翠芝结婚了。
心灰意冷,为了孩子,曼桢选择嫁给了祝鸿才。她跟她姐姐曼璐何尝不是一样呢,又跳入了一个火坑。
正如张爱玲书中描述,当初她想着牺牲她自己,本来带着一种自杀的心情。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张爱玲说,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世均最后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家庭,尽管他和枕边人翠芝同床异梦,但人们也不会怀疑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曼桢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劫后余生,一个人带着孩子清净地生活。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生活不就这样一日一日地过的吗,有什么必要揭穿它本来的面目呢。
半生缘,痴爱十四年,到头来,只好各走各的路。
前半生,好的,错过了;不好的,过去了。
后半生,只有好好过。活着,总归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