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推行之后,我校各年级组织各班进行了科学分组,而且统一制订了小组评价的方法,对小组进行评比。
小组成员一般按好、中、差及不同的性别、能力倾向、学业成绩等因素搭配,使成员间存在着互补性,并确定一名小组长,尽量做到最优化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组内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小范围的合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同时能充分体现学习者之间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合作、讨论、探究、展示等各方面能力,真正把学生从机械吸收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科学分组 ?在日常的课堂中,同桌双人合作是十分常见的,这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合作也简便易行,但这只是一种最小范围的、随机的合作。也有的按座位将前后两排4人或8人自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扩大了合作交流的范围,增加了信息量,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合作的能力,但这种合作小组人员组成的随意性太强,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
一、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才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二、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三、及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互相了解,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四、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平时公开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合作学习方式,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人人都兴趣高涨。其实仔细一看,有人滔滔不绝,有说有笑,却也有人呆若木鸡,无动于衷,到全班汇报时,有不少组不知所云。究其原因,这样的合作学习纯属走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组内成员没有明确在合作学习时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以上种种分组方式,可供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时间中,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运用。
我校的小组划分大多是按照李海刚老师指导的8人组划分,但不管采用哪种分组方式,只要是适合我们学生的方法,就是合适的方法。我们也不会有太多的约束,只要同班组教师意见一致即可。我们提倡“合而不同”,推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又提倡彰显教师个性的教学方式。
另外还建议老师们帮助学生给小组设计名称,口号,组徽,甚至组歌等,增加小组凝聚力和特色。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对学生一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并逐步完善。老师们经过学习,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很多可贵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指导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