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女性,成年后往往会遇到一道很困难的选择题:是应该侧重于发展事业,还是应该侧重于照顾家庭?
理论上说,无论选择侧重工作还是偏向家庭,这都该是女性(也包括男性)的个人自由。
不过现实却是,无论选哪一边,都要面临诸多不如意。
选择侧重职场的女性群体,会发现职场上从就业到晋升的性别歧视无处不在,因生育子女带来的不良影响几乎都要自己独立承担,社会能提供的支援十分有限。
选择侧重家庭的女性群体,会发现家务劳动的价值得不到广泛认可,物质保障取决于男性的赚钱能力与个体品格,生活中隐藏着许多风险。
所以,我们所处的现实离理想世界还差的有点远。
这意味着女性选择的自由只是一个尚待实现的目标,还需要许多的努力,许多的争取,才有可能真正保障两种选择之下的正当权益。
在职场,女性需要更严格的防止性别歧视的法律监管和实施,更公平和弹性化的生育休假制度,更完善的公共育婴设施;在家庭,女性需要法律来保障自己对婚姻及子女的付出,还有未成年女孩的受教育权与继承权。
但以上的每一点都会涉及巨大的利益重新分配,而馅饼从来都不可能从天而降。那么,问题来了,该由谁去主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去争取这些权益?
答案当然是女性自己。
因为从整体层面来看,对于利益的争取,绝不会有谁会比受益者本身更积极。
而且这种争取绝非单个女性所能力及,而是需要广泛的女性群体参与,去争取掌控更多的社会资源,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还是文化的。
可这种集体的争取,却是和“无论选择侧重事业还是家庭,都是个人自由”相矛盾的。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倘若有更多女性选择放弃工作,回归家庭,势必造成女性就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然后回归家庭的女性比例又会继续上升,女性就业将因此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由于失去了就业的选项,大部分女性也会失去保持单身的权利,必须通过婚姻才能维持生计。而当婚姻成为女性的唯一选项时,所享受的待遇请参照两百年前。
所以,放在集体层面看,是侧重工作还是侧重家庭,这两个选项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借用商业理论中的一句话,拥有选择权的顾客才有讨价权。没有女性群体中的一部分选择工作选项,另一部分选择家庭选项的处境也不会太美好——反之亦然,现实社会中许多希望偏重家庭的男性也被养家糊口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来。
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女性对家庭付出的价值,经营家庭和建设世界同样重要。可中国女性数千年来对家庭的勤恳付出从来都没能换回相应的尊重和认可,而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来的男女平权历程也一直和女性参与社会生产、掌握社会资源的进程相辅相成。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动参与到社会资源的竞争之中并取得胜利,才有可能更快地修订规则,引导舆论,完善福利,让无论身处职场还是家庭的女性都获益。反之,参与的女性要是过少,不仅预期的改善得不到,连能不能保住现有的待遇都成问题。
毕竟,在眼下这个还不怎么理想的世界里,保障群体话语权的不是爱与道德,而是规则和实力。
再退一步讲,哪怕就是理想世界,它的保质期也不是永远。任何一个群体,倘若没有相当的实力为倚靠,即使一时获得不错的待遇,迟早也是要失去的。
虽然说“个人的选择”值得尊重,选什么都无可厚非,没有谁有资格强迫其他人更改决定。可我们也该明白,放到集体层面上来看,任何选择的倾向一定会受到现实条件的桎梏。真正的选择自由或许有,但那一定是当社会制度十分完善,无论哪种选择的权益都能得到严格保护的时候。
而当游戏规则的制定都还明显不利于某一方时,这种选择,自然就该更加谨慎。
这就好比大家同在一艘大船上,是选择站在船头还是船尾,都只是个人选择而已,没有什么对错可言。
可是,一旦这些单个的选择聚集起来,集体的倾向让船体失去了平衡,那看似稳固的巨轮,也是说沉就要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