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胜梅 图/网络
01
三月的故乡,空气中飘着很浓的野菜的味道。这种野菜叶闻起来微苦,吃起来有种奇怪的味道。和糯米和在一起却有特别的香味,做成饼,我们叫“蒿子粑粑”。这种野菜在故乡叫做蒿子,听说也叫野荠菜。小时候,要采到蒿子是不难的,路边,菜地随处可见。
春天,蒿子叶长得正肥美,奶奶会把蒿子叶摘回来。奶奶说蒿子顶的叶子最嫩最好吃。摘回来洗干净,用开水把蒿子叶焯一下,水都变成绿油油的。再把蒿叶切成碎末,和糯米面和在一起,撒盐和匀。把和好的面搓成一个个面团,用手压成饼状。
蒿子粑粑可蒸可炸。那时候,家里还有柴火灶。奶奶把饼一个个贴在刷了油的大铁锅里面。我一边帮着往灶里添柴火,一边闻着锅里冒出来的越来越浓的香味。直到白里透绿的饼两面都被炸到边缘泛出金黄色,就可以吃了。趁热吃味道最好。嚼起来,外面的皮咸香酥脆,里面的糯米面香甜软绵。蒿叶和糯米和在一起,清香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02
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地米菜是一种有着绿色三角形硬叶的野菜,春天一到,路边也是长得一丛一丛的,还会开满白色的小花。
摘回来和鸡蛋一起煮,有时候还会放糖和红枣。煮好后,连汤带蛋都吃下去,甜甜的,暖和和的。好像能驱赶一个冬天淤积的寒冷。
03
在故乡有句俗话,没有辣椒不吃饭。辣椒,一定是每顿必有的菜。没错,辣椒在家乡是一道正菜,不是配菜。小时候,觉得胃口不好了,不想吃饭,妈妈就会给我来一勺剁椒拌在米饭里,然后吃得欲罢不能。往往是吃得捂着肚子说辣的好疼,一边却还在往碗里夹辣椒。
做剁椒的过程也真的是一次次流泪的过程。因为家乡的辣椒辣味很大,要把红色的辣椒切成碎末,散发出的辣味刺激得双眼泪水直下。每做一次都要做很多,用来做剁椒的器皿是一个大盆,比现在给孩子们洗澡的洗澡盆还要大。剁辣椒做起来比较简单,剁碎,放盐腌制,放在坛子里,一天就差不多就可以吃了。
剁椒可以用来做辣椒萝卜,这是一道我大爱的美食。剁椒的香,配上白萝卜的脆,看起来很美,吃起来咯嘣咯嘣响,香辣味十足。
剁椒配刀豆也是一样的美和香。这些都是每家每户都会做的美食。
04
如果说剁椒是一道家乡菜,那么卜辣椒就是一道有浓厚乡土风情的菜。
卜辣椒一般会采用非常辣的绿色辣椒来做,立秋后的老青辣椒是最好的。而且秋天做好后,冬天就不愁买不到辣椒吃。印象中做卜辣椒是每年次数最多耗时最长的手工菜。先把辣椒入滚水里焯一下,捞出在凉水里过凉。然后把辣椒放在一个大大的筛盘里,放在太阳下晒。印象中不知道有多少次帮奶奶翻辣椒,每到太阳下山把辣椒收回来,第二天再端出去铺在筛盘中接着晒。每天需要翻边两次,大太阳晒个三五天,直到辣椒全晒成白色。然后,把晒白的辣椒剪掉辣椒把,从中间把辣椒剪开。这个过程会把手辣到,每次剪完,手都被辣的红红热热的。剪后的辣椒拌上食盐揉匀。
入坛密封三到四个月。充满了独特风味的卜辣椒就做好了。用来炒肉炒菜都是极好的。
05
泡菜,在我的故乡被称之为“浸坛子”,因为是把菜浸泡在坛子里的原因得名。
浸坛子是小时候买的最多的零食。家里虽然也做,但总觉得浸坛子是外面卖的好吃。一到放学时间,卖浸坛子的老婆婆那里就会挤满熙熙攘攘的小学生。一毛钱,就可以得到三四块用纸包着的泡菜,藕片,萝卜,莴笋片是我的最爱,拿小竹签签着吃。我们会认定那个做得最好吃的老婆婆,每次都去那里吃。即使后来离开家乡出去上大学,回来以后,也不忘去老婆婆那里再吃上几次。
好,写不下去了,手机被口水淹没,待续,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