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和冯小刚携新电影去华师大参加“喜剧的挑战”研讨会,范出场10分钟后被校方以会场安保不足可能引发公共安全隐患为由请出校园。此事一出引发热议:支持华中师大做法的人认为高校本读书之地,以喜剧研讨为噱头的电影宣传破坏了学校的宁静高雅;反对的人则认为华师大“请回”嘉宾的做法有失礼仪和大气,未尽地主之谊。笔者认为,网友“选边站队”的做法折射了当代中国娱乐圈和思想界的割据局面,以及“文化”标签化的流行趋势。
范冰冰毋庸置疑是当代娱乐圈的标杆,长期霸占大小荧屏20余年,强势引导国人审美观。她是财富、美貌等一切物欲的集中表现,并用世俗定义下的成功打碎了儒家温良恭俭让的中庸传统。与此同时,她也承受着与其名气相称的传统观念的反作用力。事实上,网上对范冰冰的谩骂和诋毁从未停止过,她用“万箭穿心”形容实不为过。但另一方面,她在取得了商业成功后也在积极主动地提高演技:竞逐国际电影节,拍小成本文艺片,与艺术造诣高的导演合作,这些都是她为提高演技、博得观众认可所做的努力。诚然,她的演技还是不尽人意,但一个宽容的社会应该尊重每个人渴望上升的愿望,不管这个人是北上广漂大军中的沧海一粟,还是已经占有优质资源的范冰冰。
这次范冰冰试图走进校园与高教育水平的观众交流,本应是一次有意义的交流。娱乐明星可以听取高校学生对中国电影的见解,学生可以了解电影界的行情状态。不否认这次活动有商业成分,但更侧重的是思想交流,因为比起利用综艺节目、社交媒体等媒介,明星参加一个高校的小型喜剧研讨会可能是回报最低的商业宣传。我相信华中师大将她请出校园确实是因为安保不足怕有安全隐患。然而,媒体报道这个事件时,却选择“驱赶”,“逐出”等有强烈导向性的字眼,无形中怂恿读者在“支持校方”和“支持冰冰”的两极选边站队。
事实上,这场骂战中的群情激愤与华中师范大学本身无关,而是读书人的“淡泊明志”与范冰冰所代表的名利至上的价值观分庭抗礼。华中师大“百年老校”的招牌让其了一个传统价值观的最后根据地的角色。下的中国,寒窗苦读不再是功成名就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娱乐圈享受着万众瞩目的荣耀;恪守职责也未必能换来衣锦还乡的美好结局,但在微商、创业的故事里却能找到黄金屋和颜如玉。 曾经的金科玉律在变革中被罢废,新的社会机制还处在摸索阶段,人们感到焦虑,甚至愤怒。“百年老校”这个称谓所暗喻的“学而优则仕”的发展路线虽已过时,但明晰可行,从某种程度上安抚了变革中无所适从的心灵。与其说人们对华中师大拒绝范冰冰拍手称赞是在保卫文化,不如说是在宣泄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愤怒。从更深层次看,这也是在变革中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大多数人对一种清晰稳定、行之有效的社会秩序的渴望。
文化人喜欢把娱乐圈的人称为戏子,并以古代戏子地位低贱为论据,抒发自己对中国文化水平江河日下的忧愤。这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踩踏娱乐明星不再是公知的特权,也是普通人表达高尚节操的手段。在普遍注重“实用”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并不愿意花太多时间提高文化素养,但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又让中国人无法真正背弃对文化的向往。这种矛盾的心态催生了一边消费一边贬低娱乐明星的全民热潮。这种做法省时省力,轻轻松松就营造出了一种品位不凡的效果。
与此同理的还有今年5月全民哀悼杨绛先生,朋友圈几乎被“不争”、”不屑“刷屏。而4月份,另一位文学巨擘陈忠实逝世时几乎无人问津。
回到范冰冰和华中师大引发的网络骂战,媒体刻意营造“选边站队”的氛围无疑于手动在娱乐圈和思想界之间划分界限。这种割据的社会氛围不仅限制了娱乐明星提高文化素养的空间,更封锁了中国大众影视的智慧来源。我们可以说“只有才华横溢如梅兰芳才配得上全民热捧,只有德艺双馨如小凤仙等才配得上文化人的尊重,只有旷世奇才如卓别林才配得上与爱因斯坦的友谊,而当代的小花鲜肉踏进高校便是对文化的亵渎”。但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时代孕育出属于我们的梅兰芳、小凤仙和卓别林,我们起码要给范冰冰们一个包容、尊重和有可能提高艺术造诣的氛围。毕竟,流行文化是观众和贵圈共同缔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