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今天聊天,一个小姐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起自己不喜欢在学校的时候被当成各种标兵,被媒体报道,觉得活在光环下很不真实。
我眼里升起一种敬意,同时想起以前的自己。
刚上大学那会儿,特别喜欢跑去听各种优秀学生表彰大会,或者优秀校友分享会,还很喜欢站在西苑餐厅下面的展示栏里,细细看每一个三好学生的所获荣誉,看国奖获得者的优秀事迹,然后暗暗地想:"我什么时候能被贴在这里?"
大三那年,校报的小记者约我,说想写一下我的故事,发表在校报上。当时喜滋滋地就去了,也聊了一些,后来在校报版面上看到了自己,可是就在那一刻,感觉一下子变了。
那种感觉就像,你美滋滋地拿到了在橱窗外看了好久的草莓蛋糕,咬了一口,却发现是馊的。
那张报纸后来被卖了废纸,我也不再想让自己那么虚假地暴露出去。可是我依然觉得,这些正向媒体行为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002
上小学时,每学期都会发一本课外读本,里面节选了很多经典文章的小片段,也有一些特别励志的小文章。这些读本是我除了《少年文摘报》之外看得次数最多的课外书了。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讲一个小姑娘,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家里只留下她和弟弟两个人相依为命,她在家里把弟弟照顾的很好,两个人的衣服在学校里最旧,但是很干净。有个细节是,妈妈来看她们,家里没有吃的东西了,她找了37颗豆子炒了,端给妈妈,告诉妈妈:"今天是你37岁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总会哭的稀里糊涂的,看一次哭一场,然后告诉自己,我也要向她一样坚强,而且要永远感恩。
现在,我觉得自己做到了坚强,也鞭策自己常怀感恩之心。即使意识到那篇文章充满了虚构情节,我依然觉得它对我的影响是那么深远。
文学的虚构性,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才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一个人。或许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文章是怎样地影响了一个人。
003
棒棒团有个核心理念是分享,这个理念内化的结果便是,我不再惧怕自己分享的内容是不是会被所有人接受,也不会因为被别人质疑而停止分享。
因为我不知道,在这种广泛链接的环境里,会不会与某个生命体在不同时空里交汇,然后彼此产生影响,就像在那个课外读物匮乏的时代,我能被一篇文章深深影响一样。
我也多么想感谢每一个人,或许就是在这样不经意间,我们的生命有了交汇,然后在彼此的基因里留下那么个印记,再被时间不停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完整的自己。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