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的前世、今生
1、“哲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英文philosophy的原意是“爱智慧”,(词根:phil爱-o-sophy智慧。)
2、哲学,是探究宇宙和人生的本源。说白了,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干的贵族开始玩的“智力拳击”游戏。
(故事分享:被称为“几何学之父”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请问先生,学习几何究竟有什么实际好处?”欧几里得听罢,沉默了一会,转身吩咐一旁的佣人:“拿一点儿钱来给这位先生,看来,没有钱他是不肯学习的。”)
3、那个时候所谓哲学,也可以说就是原始科学。即便到了霍布斯生活的时代(此时已进入文艺复兴的巅峰时代),科学也还没有从哲学当中完全分离出来,所以在霍布斯的哲学研究里,还包括数学和光学的主题。
4、及至近代,哲学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了,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研究被分散在各个更加精细的学科里。
“我们从哪里来”,遗传学家接手了这个问题。
“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物理学家接手了这个问题。
即便是那些偏于文科的哲学内容,也被语言学、逻辑学、政治学、心理学瓜分掉了
5、近代哲学“大神”们,纵然使出通天手段,也不会再有多大的作为了,因为形势比人强。
萨特也好,海德格尔也好,他们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激发文艺趣味的想象。
至于拉康等等名噪一时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们的哲学研究更像是一门现代派的语言艺术,一百个读者会做出一百零一种混乱的理解。(犹如“皇帝的新衣”)
6、分工精细的“科学”取代了“哲学”——“方生方死”
现代学术之生,源于古代哲学之死。这样的生死转换,完全称得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一个自然而合理的过程,因为哲学属于古代,它是货真价实的古代学术。
7、现代科学的核心精神仍然是“无用之学”。
——哲学的最大效用并不在于哲学本身,而在于追求超脱的“无用之学”的哲学精神,现代科学正是从这种精神里萌芽出来的。
(如对,现代科学的核心精神仍然是“无用之学”的观点有疑问,可参见,吴军老师的第094封信《人类为什么要上火星》)
8、由philosophy到今天的science,是一个由“爱”到“知”的过程。
-sci- 知 + -ence名词词尾 。
(以下内容,来源于钱磊的“词源故事”,有助理解,故直接复制粘贴。)
(science (科学)一词出现于14世纪中期,而 scientist (科学家)一词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诞生,二者相差接近5个世纪。那么,在 scientist 一词出现之前,研究 science 的人叫做什么呢?“自然哲学家”,这是 scientist 一词诞生之前科学家们最常使用的称谓,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研究的是“自然哲学”,如1687年,大科学家牛顿出版的科学巨著就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然而,到了19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然哲学家”这一称谓感到不满了。在1833年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一次大会上,著名诗人柯勒律治站起来对参会者说:“你们必须停止自称为‘自然哲学家’。”在他看来,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他那样,坐在扶手椅上对着星空进行沉思,而不是像协会的大多数成员那样忙于做各种稀奇古怪的实验。面对柯勒律治的质疑,一位名叫 William Whewell 的“自然哲学家”发言,提出如果认为“哲学家”一词过于宽泛、过于崇高,那么,可以仿照“ artist ”(艺术家)生造一个词:“ Scientist ”,用作对科学家的称谓。一年后,在一篇匿名书评中, Whewell 再次提到这个建议。从此以后, scientist 一词逐渐得到普及,成为了科学家的称谓,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最终实现了分家。
二、从天地自然之理推衍出人间的政治哲学,这是古典学术的经典做派(俗称“套路”)。
1、中国:《周易》最著名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就是,实用主义的学术路线,它的逻辑理路是这样的:因为天道如何如何,所以人道也应该如何如何。
《老子》“师法天地自然”、《庄子》“道在屎尿”、《中庸》“君子之道,察乎天地”……亦均如此。
2、希腊:比如,雅典“城邦”。在持有自然政治观的政治思想家眼里,城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家庭、部落和村社等)自然进化的产物。
(它不是个人的集合体,更与“社会契约”无关。)
三、今日思考:话说回来,霍布斯的哲学也在效法天地自然之理。天地自然之理既然从“静止”变成了“运动”,那么,人间应该做出什么相应的改变呢?(答案仅供参考)
答:天地自然之理既然从“静止”变成了“运动”,那么,原先“静止”时由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家庭、部落和村社等)自然进化而成的“城邦”(国家),就要改变成“运动”状态下的个人的集合体,并订立“社会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