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总是在被议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么说未免太假大空。
比如,三好学生的名额,入党名额,评优名额等等名额类;比如,绩效考评,个人KPI,城市化指数,GDP增速等等指标类。
这么说还是太过抽象。将就着理解吧。
经济学的根基假设,没有之一,没有这一条假设,经济学根本无从谈起:理性人假设,也称经济人假设。此处先摘来一段话,方便读者理解:“经济人的假设是说,每个人,包括自然人,家庭,厂商,政府,都在给定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任何人,都要受资源稀缺的限制,比如收入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价格的限制等。人们只能在这些约束下行事。”
对于大学生而言,首要的是能否顺利毕业,直接点,很多人不就是为了那一纸文凭么?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你需要正常上课考试还有完成课外学分,这些数字会经过一个加权平均来判断你是否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当然,必须承认,文凭的确是重要的,它是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志,不过有趣的是,读大学很重要,这是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的。曾经困扰无数高考考生的问题并且也一直将持续下去——读什么专业好?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博的研究表明,读什么专业都一样。
此结论与大多数人直觉是不同的。大学教育所起的作用,只是发送信号,正如同价格在市场发出的信号一样,即证明我的能力比不上大学的人强,仅此而已。不同专业人的能力并无差异。
再说回利吧。
我曾经对我一个朋友说道:“我觉得做人做事,如果能在增进自己利益的同时,不去侵害别人的利益,那就算得上一个好人了。”谁知她回道:“怎么可能?!”我当时是没有料到的,她似乎也看出我的困惑:“在一个组织,一个团体里,资源那么有限,势必要发生你踩我上位,或我踩你上位,多少是会侵害到。”
没错,资源如此稀缺,谁不想过的好一点,这样推下来,顺理成章。
可我始终隐隐认为哪里出现问题,但想不明白,利益对人的吸引究竟有多大?
说来很巧,在饭点遇到她,有意无意谈起上次未竟的话题。
为什么有的人一定要得到资助款项,为此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为什么有的人一定要多占那一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因为方便?
为什么有的人一定要将用于公共事业的资源挪为私用?
利,是利。日常生活是法律在维系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利指导我们的生活,形成的制度便是市场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任何交易都是双赢,至少不会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该制度核心是价格机制。
试想,当一件商品的价格为0时,需求是会趋于无穷大的,比如见到免费二字(可能是免费的食物,免费的药水,退一步讲,泛指付出等待成本即可获取),我们很难将视线转移。
于是乎,走进,看看能不能享受到免费的福利,却发现前面的队伍如长龙,自己犹豫要不要继续排下去,电光火石间,自己身后又排成一条新长龙。
不过,拿到东西的人不会高兴,因为等待过于痛苦;拿不到东西的人更不高兴,因为白白耗费气力无所获,不合趋利避害的本性,离开后便逢人就说那免费如何无耻等等,什么自己才不是因为没拿到东西才吧啦吧啦,貌似不痛不痒。
这世间真正平等的关系是交换,也是最为长久的,不由人不信。
可,意识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