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家出发,沿着宁宣公路一直朝前,就看到了马家垄的石碑,顺着蜿蜒的村口前进,在一条石板路的尽头就看到了一栋颇具特色的建筑:“马家垄1953”阅览室。
几何形的延伸屋檐,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未想过,在乡村会有这样一间现代感十足却又不失古朴的村民阅览室,木质的框架、外面石头堆砌而成的围墙,将传统的乡村元素融入在每一寸肌理中。低矮的屋檐之中一棵正在生长的榉树,与人们心中比较传统“村口大树”的意向遥相呼应,将一代又一代人的乡土情怀融入在现实的情境之中,也让年轻一代更愿意为它驻足,村民的文化娱乐也有了更好的去处。
“马家垄1953”阅览室是去年建好的,建成之后吸引了很多人过来参观,它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屋顶投影面积147平方米,室内面积98平方米,室内设施有休闲平台、图书室、吧台、卫生间与储藏间。
为什么会叫“马家垄1953”这个名字呢?原来这间阅览室的前身是 一所废弃的学校,由于学校整体搬迁,旧址空置多年,逐渐成为村民们堆放杂物的仓库。去年,村委会决定把这里改造成村民阅览室。为了纪念这所建于1953年的学校,而取名为马家垄1953阅览室。
这让我想起我那曾经的小学,由原来的几百名学生,到后来的几十,再到现在的荒废,随着我们的长大,它却再没有了当初的活力。
而我,也是第一次带着两个娃来这里参加活动,说是参加活动,其实就是把两个孩子带过来凑个热闹,和其他的孩子多接触接触不捣乱就好啦!
这是一场关于垃圾分类的互动活动,有抢答和必答环节,最后还有小朋友们表演节目,结束之后参与的小朋友还得到村委准备的礼品。寓教于乐的活动氛围,让陪同而来的家长都露出了笑容。
现在的孩子,丰富的学习、娱乐活动,早已不像我们儿时那么简单。时代赋予了每个时代的生活和特征,推动一代又一代人的进步。
而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乡村都能在这种更新迭代之中,越变越好。
接下来请欣赏现场拍摄的图片吧……
END」
本期作者:蓝音久儿,真名仝久宏。左手捉蟹,右手执笔,用心发现与记录生活之美。生于苏北,坐标苏南,辞职返乡,扎根农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