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8日,洛杉矶西木区某白色公寓的206房间,一位老人与世长辞。
她身穿旗袍,面容安详。将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躺在床上安然等待死神的降临。
身旁摆放着遗嘱、证件,于是我们知道这位老人,赫然就是中国文学界瞩目的才女,张爱玲。
2017年9月8日,距张爱玲去世已达22个年头,但仍有千千万万的人,对她传奇的一生充满了膜拜和眷恋。
有的人活着,她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她还活着。
作家麦家说:我疑虑的是,已经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的方式讲过这个故事,如果我不能另辟蹊径,步人后尘地讲一个老套的故事,意义实在不大。
知道张爱玲的人很多,了解她的却很少。但她早已用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应当具备这5种能力。
1920年9月30日,一位名唤张瑛的女婴在上海呱呱坠地。
小张瑛出身名门,祖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鸿章长女。父亲是津浦铁路局的英文秘书,母亲为广西盐道黄宗炎之女,可谓一家子“明星”。
富裕之家给她的童年带来了良好的教育。从小,她便深受中西文化的共同影响,骨子里既藏着中国人的自尊,又有着西方人的开放。
好景不长,1930年,父母协议离婚后,张瑛跟了父亲。
同年,她随英文名Eileen改名为张爱玲
父母刚离异那几年,父亲对她还算关照,不仅给了她良好的学习条件,还为她所著的《摩登红楼梦》撰写回目。
1934年,张爱玲14岁,父亲娶了后母。后母是民国政府前总理之女,来头也极大。她的到来,使张爱玲的生活掉进了深渊。
1937年,张爱玲17岁。因未知会后母便跑去找留学归来的母亲,换来其不分青红皂白的吵闹。对此事心知肚明的父亲不仅没有偏向张爱玲,反而帮着后母对她拳打脚踢。
“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
事后,张爱玲被拘禁长达半年,几次差点死掉。终于,在1938年年初,她趁着巡警一时疏忽,连夜逃到了母亲家。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我拒绝了绽放的同时,我也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对于既定的命运,张爱玲不屈服、不盲从。而是凭着一腔孤勇,同恶势力抗争,同命运抗争,从荆棘丛生的荒野中,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路来。
恶人千方百计想把她训练成乖巧的小猫,她却趁对方一时疏忽,毫不留情地亮出锋利的爪牙。
第二种能力:乐于求知
张爱玲在逃出父亲的张公馆后,住进了母亲和姑姑租来的公寓。
前脚刚摆脱肉体上的折磨,后脚便迎来精神上的重担。
父亲对她不好,但至少衣食无忧;母亲虽不打骂她,却连她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
而即使在最缺衣少粮的窘迫关头,张爱玲也没有放弃读书。
她说: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的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据说,张爱玲五岁便开始读《红楼梦》。临老,还拿出十年的时间,阅读《红楼梦》的各个版本,著成《红楼梦魇》一书。
对于自己喜欢的书,她不仅读之不厌,甚至连封面都不忍污染。
她说:我喜欢的书,看时特别小心,外面另外用纸包着,以免污损封面。
1938年,张爱玲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却因战争之故,无奈转入香港大学读书。
那时的张爱玲,因为穷,只得想方设法省钱。她吃最便宜的饭菜,衣服洗干净了反复穿,出门舍不得坐车……度过了一段极为艰苦的、看不到希望的日子。
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十八岁异常渺茫,像隔着座大山,过不去,看不见。
1941年,张爱玲大三。战火蔓延至香港,香港大学无奈停办。她求母亲资助她转校念书,母亲却挥挥手劝她赶紧嫁人。
生计艰难,张爱玲却仍不肯屈服,她骨子里深藏的自尊刺激了她、鼓励了她,让她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纵使前方无路可走,也绝不懦弱地回头。
于是,她开始靠卖文为生。
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张爱玲靠深厚的文学积淀,因《沉香屑》一炮而红,在命运手中打了个极其漂亮的翻身仗。
第三种能力:爱人与被爱
1943年,胡兰成在南京养病。他百无聊赖地躺在病床上,随手拿起本杂志来读,却瞬间被张爱玲的一篇《封锁》吸引了视线。
他“坐直了身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强烈的好奇心,惹得他迫切想要见到苏青口中所谓的“才女”。于是他慕名拜访,而这一见,就误了张爱玲一整个青春。
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她为他放低了自己的姿态,只因他懂她。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童年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句“懂得”,足以让她甘愿为之赴汤蹈火。
胡兰成是臭名昭著的汉奸,人人唾骂,但张爱玲不在意,因为他懂她。
她说: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胡兰成家有妻室,风流成性,但张爱玲不在乎,因为他懂她。
她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
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并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爱得超凡脱俗。
胡兰成朝三暮四,处处勾搭,张爱玲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开始动摇。
她说:如果你给我的和给别人的一样,那么我不接受。
最终,张爱玲对胡兰成死心离开,仍月月给他寄生活费。甚至一次性寄给他30万的稿费,只因祭奠及感谢曾经的那份懂得。
她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仅半年,两人就结婚了。张爱玲当初嫁给胡兰成,倾心相待四年,是因为懂得;如今她如此迅速地再嫁赖雅,同样因为这一点。
懂得,是张爱玲在两性关系中最为看重的东西,也是她一生都戒不掉的毒品。
在与赖雅生活的十年里,张爱玲迎来了人生第二个写作高峰。甚至赖雅死后三十年,张爱玲仍以赖雅夫人自居,情深意重,可见一斑。
如果说张爱玲在胡兰成那里习得了爱人的能力,那么在赖雅这里,她便收获了被爱的幸福。
爱人与被爱,这两点是我们关于爱情必修的功课。
第四种能力:真实做自己
张爱玲说:我喜欢钱,因为我吃过没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她很坦诚,肚子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心里怎么想,嘴上便怎么说。
她曾大肆宣扬“出名要趁早”,被人质疑看重名利、庸俗不堪。但懂她的人会明白,因为吃过太多苦,所以更懂得经济独立的可贵。
对于这一听上去并不算无理甚至还有些小感人的请求,张爱玲想都没想便拒绝了。她只寄过去了一张一百美金的支票,便算了结了今生这段母女情缘。
有人说她狠心、冷酷无情,但张爱玲想得却极其简单。只是因为不愿意,仅此而已。
她曾说过: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是的,有些人在你最落魄的时候,没有雪中送炭便罢了,反而火上浇油。对于这种人,又何必硬逼着自己原谅。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不擅长拒绝,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帮别人是情分,不帮别人是本分;以德报怨是美德,以德报德,才是必备的品德。
所以对于一向于她有恩的姑姑,张爱玲从不吝啬,多次汇款给她;对于数次相帮的好友宋淇夫妇,张爱玲甚至立下遗嘱将自己高达35万美元的财产,倾囊相送。
于是我们明白,她并非冷酷无情,只是顺着内心去做最真实的自己。她若喜欢,不用你说,她自会去做;若不喜欢,旁人也是分毫逼不得。
张爱玲曾说过一段话: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这只鸟便是张爱玲,纵使外界给她定下了诸多条条框框,她也毫不在意,坚持顺遂己心、真实做自己。
哪怕年深月久,哪怕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就是死,也还要死在属于自己的屏风上。
第五种能力:懂得放手
在很多人眼里,张爱玲晚年过得极其凄惨——家徒四壁、衣食拮据、孤独终老、死无人知。
人们不明白,她明明有着高达35万美元的遗产,为何还要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弄得一贫如洗、狼狈不堪。
而在她写给林式同的信中,揭露了原因:身外之物还是丢得不够彻底。
是啊,对她来说,钱财乃身外之物,衣食乃身外之物,甚至曾经的知己好友,也是身外之物。她卸下了肩上背负的众多身外之物,才能在晚年生活得如此干净纯粹、超凡脱俗。
因为纯粹,她花费十年光阴写就了著作《红楼梦魇》;因为脱俗,她在死亡来临之前,就已将自己收拾妥当,等待离开。
这一切,都在于她太懂得什么时候该放手。
少年时,她为求得自由,毅然放弃父亲的财富;
中年时,她为求得尊严,毅然放弃曾深爱的胡兰成;
老年时,她为求得简单,毅然放弃尘世琐碎的名利金钱;
一切的一切,只因她活得太过通透。她不介意吃得怎样、穿得如何,而在意灵魂是不是挣脱了枷锁,精神是不是丰满富足。
佛家有云,人生有三境界:
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层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还是水。
张爱玲就处于第三层。
她说:“真正的世外桃源不在任何地理位置,它只在你心里。”
抛弃身外之物,不忘初心。这种懂得适时放手的能力,是太多人学不来的人生至理。
一个人的一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不得不承认,人生必备的这五副眼镜,张爱玲全都拥有。
为了自由,她同命运抗争,从中看到了长远的未来;
为了尊严,她同爱情决裂,从而收获了细腻的疼爱;
为了真实,她同世俗对立,从而坚持了完整的自我;
为了纯粹,她同外物分离,从而守护了内心的宁静;
为了忠于灵魂,她不为外物所扰,不受世俗所累,这样的一生,必将快乐而无悔。
喜欢张爱玲这句话: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