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这本《睿智的父母之爱》是一本家教的经典。如果有心的父母可以去图书馆或者买来看看。他从家长教育学开始,告诉我们年轻的父母,为人父母的道德准备就是责任感。养育孩子的劳动是复杂的,它是理智和情感,智慧、爱情和能力的融合。没有孩子之前,我也会像很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想着我就负责生,养就交给爷爷奶奶就好。但当真的生下来,才发现事实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简单。从宝宝出生开始,我总是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着他,能够看到他每天的变化。我记得网上对养孩子的意义的给出来特别感人的解释。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参与意味着付出与欣赏。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争脸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因为不想错过孩子每一个成长的瞬间,所以,即使要承受无数个不能整睡的夜晚也心甘情愿。因为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列.尼.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父母的自我教育就是影响子强有力的手段。所以对于现在的我总是会担心因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误导了这个纯洁的小生命。本来就一直对自己的智商与情商就有些不敢恭维。深表担心自己的基因会拖累了儿子。因为相关资料显示,男孩的智商100%遗传自母亲,不过仔细研究觉得还有50%的智力水平是后天环境可以改变的。看来我只能寄这后天的50%上了。所以,我只能笨鸟先飞,不断的学习了。
苏霍姆林斯《睿智的父母之爱》中第二部分就教给我如何做睿智的父母。如何教育青少年,怎样塑造他们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观点和习惯。正好今天跑去图书馆听了李教授的早教论坛报告会,李教授的观点与苏老的观点相吻合。他说,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是守住三大底线,健康底线,安全底线,道德底线。唯有健康的孩子在安全的的状态下,我们才能进行道德教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要孩子首先做一个有良好修养,不让人讨厌的人。对于孩子必须给予美好的体验。只有幼时那些经受过善良,真诚的熏陶,体验过人与人之间美好情谊的人,才能获得人道、热诚、同情、助人为乐这些抵制丑恶和罪行的道德力量。对于人的爱,只能用爱来培养,如同火只能用火来点燃一样。
苏老书中提到对于孩子来说,还要让他有义务感,没有义务感,人就不会有良心,就不会有做人的高尚原则。除了要有义务感,还有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劳动,对劳动产生一种惊异和崇敬之情。
因为自己农村出来的,所以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尤为深刻。读到这里,我把这段话发给还在上研究生的弟弟,他看后跟我说原来无形中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其实,现在看来,还是要感谢母亲,每次放假都会让我们去地里做农活。在地里做农活,累得不想做的时候,母亲总是会对我们说,觉得辛苦,就好好学习。因为有了,再也不要钻到玉米地里除草,再也不要烈日炎炎下一刀一刀的割小麦。所以才会努力学习,想着早日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如今,也总算拜托了,然而对于我的孩子,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去体验的这样的感觉了。但是必要的劳动还是要去体验的,否则他永远也不会有劳累和汗水后休息所带给他的欢乐。
苏老第三部分内容就是他作为父亲写给儿子的30封信。这些家信都是为他儿子不同阶段的迷茫给予的引导。读着这一封封的信,体会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爱。最后,苏老还写了一封给女儿的信,主要是为儿女解释爱情以及如何挑选配偶。
最后还是用苏老的话结束我这杂乱无章的读后感:“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这种智慧。”我也要努力去寻求这智慧。
写的有些累了。就这样了。2017.8.6晚。明天开始下一本书。算是勤补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