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写道,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很不幸,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
全书以“我”(尼克)的视角,向读者娓娓道来社会底层青年盖茨比,为追求心爱的姑娘,想方设法跻身上流社会,却终梦想破灭的故事。
盖茨比为梦想苦苦等待了5年。但他无从知晓的是,这个梦想早已离他而去。
他的“白月光”毁于人性,他的“美国梦”破碎于狂欢后的落寞,就连他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
盖茨比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在于,他奋力打造的城堡只是爱的空巢,他的公主也不是真正的公主;
他的不幸还在于,他到死都没有发现自己守护的只是一片虚无,一个遥不可及的旧梦。
01物欲繁盛的背后,是精神的不堪一击
小说故事背景设置在美国19世纪20年代,城市发展达到癫狂。
整个社会充斥的都是“享乐主义”,大家抛却传统道德,把物质、金钱,当成唯一追求,并且沉浸在一种追名逐利、纸醉金迷的氛围中。
我们都知道有个词叫“美国梦”,即用自己的奋斗去获得金钱和成功,并且这一切都是可能的。
小说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用以小见大、象征的方式对虚假“美国梦”进行了嘲讽,也希望借此引起人们的反思。
小说中提及的大部分人,其实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精致的享乐主义。
那些在宴会上通宵达旦玩乐的人,几乎不认识盖茨比,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对上流社会物质生活的享受。他们想要的只是在这盛大宴会中对香槟、海滩等的满足。
尼克在参加汤姆跟情人的派对时,在短暂放肆欢愉后,迎来的却是更大的空虚。他怅然若失道,
我既在里面,也在外面,对于这人生的无穷变换,我既陶醉又厌恶。
当时的人们就像失去自我意识一样,不由自主地加入这场追逐“美国梦”的游戏中,迷醉的人不愿醒来,清醒的人排斥着但又被它吸引。
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爵士乐时代”。用他自己的话形容,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人们一方面热情洋溢地投身到灯红酒绿中,另一方面,又背负着浮华背后的空虚和惆怅。
大家沉迷的仅仅是那点物欲,跟从中得到的快感。狂欢过后,只剩精神的空虚,及盖茨比无尽的凄凉。
盖茨比重爱情,然而他的爱情建筑在财富之上。一个讽刺性的事件让他死于非命,女孩继续过她的荣华生活。
这一切就如同一个梦,一个反射着五彩光晕的泡沫,现在它碎了。
盖茨比重交往,阔气待客,结交各界名流。但派对上的人,一面享受着他给予的一切,一面又用最恶毒的话语诅咒他,甚至在他死后都不愿意出席葬礼。
他们看重的终究只是一个玩乐的场所,一场物欲的浮华。就像那个“爵士时代”,灿烂一瞬后,就迅速陨落。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个爱情故事。最后才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根本性的难题,亦即人生的徒劳感。
它道出了所有人的焦虑,那道穷尽一生追求的绿光,让我们看到了出人头地是可能的,但出人头地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小说在一个爱情故事外壳下,诉说的是所有人不知所措的内心。那些表面的物欲繁盛背后,隐藏的也不过是精神的不堪一击。
02有梦想是好的,但倘若与幻想比邻,便是悲剧的开始。
脱口秀女皇奥普拉说,
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盖茨比就是希望通过梦想改变处境的励志男孩。
他的父母是下层社会的贫苦百姓,但他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决心通过努力进行自我改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他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杰伊.盖茨比,据说这是英语“耶稣,上帝之子”发音的变体。
整部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比如“绿灯”。
“绿灯”表面上指的是黛西,这个盖茨比视为一切美好理想、目标的化身。
但盖茨比真正追逐的又不仅仅是爱情,黛西是他的一个梦,黛西所处的阶层,对当时的他来说遥不可及却又充满致命吸引力。
他渴望爱情,更希望借此彻底改变自己的过去。
而“绿灯”就是指引他的那束光,只是这束光太过朦胧,太不真实,让人触不可及。
如果把盖茨比的人生比作拼图,那么黛西就是组成他幸福人生的最后一块。但悲哀的是,他们之间始终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
5年后,腰缠万贯的盖茨比天真地以为,黛西肯定也还深爱着自己,两人还能回到最初。
但5年的时间说长不长,却也足够发生许多事。
黛西真的爱过盖茨比,但在盖茨比离开后也真的爱过汤姆,还跟他孕育了一个女儿。她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黛西,盖茨比纵使想让这个未完成的梦再完美,也不过是徒劳。
且他们也不是一路人,即大家常说的三观不合。
盖茨比是典型的理想主义。他从小就爱幻想,当他完成了从穷小子到富豪的华丽转身后,又开始想办法包装自己。
他在家里设了一间哥特式图书室,书是真的,盖茨比也肯定读过一些。但这满架的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他包装成一个学识渊博的形象。
停战后,盖茨比得以在牛津接受五个月的教育。但他却告诉尼克,自己祖祖辈辈都在牛津接受教育,他只是延续家族的传统罢了......
如此种种表明他想极力把自己塑造成社会精英的形象,跻身纽约的上流生活圈。
他认为只要这样,黛西就一定会跟自己走。
但不巧的是,黛西是个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者,她倾向于解决眼前的问题。
盖茨比走后第二年,黛西就重新在社交界活跃,并嫁给了同为贵族的汤姆。虽然在婚礼前一刻,她收到了盖茨比的来信,也痛苦过,但最终还是选择撕毁信件,继续婚礼。
黛西的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丈夫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彼此只不过是对方的摆设。
婚姻的现实给了黛西重重一记耳光,这更加剧了她的现实主义倾向。她变得越来越冷淡,也看透了世间的一切。
因此,就算盖茨比五年后再度出现,她感动也心动,但在对各种利益进行权衡后,她还是不会离开汤姆。
就像她说的,
美好的东西总是消逝的太快,而且总是一去不复返。
他们之间还有个最根本的问题,阶层。
外在的东西可以改变,刻在骨子里的等级尊卑却无法彻底消除。
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盖茨比的派对奢华非凡,黛西更多感到的却是粗俗;黛西喜欢跟他在一起,但只是想跟他私奔;最后在得知盖茨比真实身份时,迅速对他失望。
而盖茨比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财富与伪装真正变得自信。他的身世始终是他的软肋,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自卑,让他一生都难以逃离。
法国精神医生雅克·拉康曾提出“镜像理论”,
指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这样的人常常无法准确辨别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他们会因为很享受想象世界的美好,而脱离现实世界,从而出现各种错位认知。
盖茨比多年来都生活在自己设立的美好想象世界中,他给自己描绘了一副蓝图,并自我陶醉。这种混淆了理想与现实的人生,注定了它的悲惨结局。
因此,在汤姆揭穿他身份的那刻,他暴怒了。相比财富、爱情,他更忍受不了的是梦想的破碎。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曾提出“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样的人往往太过于顾及周围人的想法,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总是活得小心翼翼。
盖茨比就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始终被自卑所累。他用一生努力奋斗,想用成就摆脱痛苦。殊不知,对抗痛苦才是痛苦的主源。
他对感情的出发点就错了,因此后面的一切也就全都不对了。
03盖茨比的悲剧人生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盖茨比是孤独的清醒者。就像尼克说的,
或许对盖茨比来说,那绿光背后的意义,在那一刻,就已经消失了,它现在只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罢了,让他神魂颠倒的事也被慢慢熄灭。
盖茨比清楚意识到,现在的黛西身上充满的是金钱的味道,更不理解他的想法。
但他又一心觉得,只要回到过去,一切就都好了,他将一些虚幻强加进了对黛西的爱情中。
他跟那些纵情享乐的人是不一样的,他并不是沉溺于物质,物质、身份、地位只是他用来赢得尊重的砝码,他在努力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其中尊重需求包括地位认可、受人关注和有威信,盖茨比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此。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写道,
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由于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
盖茨比的幻梦终是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根绚丽羽毛加以缀饰,以致迷失。
一方面,盖茨比通过非法证券生意发迹,但不义之财仅仅是金钱的堆砌,并不能得到与之财富匹配的尊重与认可。因此,他在致富路上,一度迷失自我。
另一方面,盖茨比多年来都沉迷于自己设立的美好想象中。可黛西并没有他想象中那样美好。
盖茨比深爱黛西,甚至在黛西开车撞死人时,还心甘情愿替她顶包。
但黛西和汤姆却把事故嫁祸于他,并导致他被误杀。在感情里,盖茨比彻底丧失了理智,也注定以悲剧结尾。
爵士时代的风华与虚无,磅礴与浮夸,当人们忙于追逐虚妄的荣华与美梦之时,也只有盖茨比的纯真才能称得上“了不起”。
盖茨比是有梦想的,因为黛西,他的梦想变得具体。梦想成就了他,但当现实背离了梦想,最终也毁了他。
他的派对曾轰动了无数人,但最后竟是这般虚无;而黛西甚至连一朵花都没有送上,多么讽刺。
罗曼罗兰曾说,
爱是需要彼此牺牲的……片面的牺牲只能造成片面的爱。
在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中,我们只看到了盖茨比的牺牲。他穷尽一生,只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盖茨比的人生也注定是那黑夜里的流星,转瞬即逝;亦像烟花,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04结语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不堪的,但有时不堪的结局或许才是最好的。
那盏绿灯因为无法企及而光芒四射,如果擎于完美,灯火就会熄灭,且无论如何也不能承受盖茨比的深情。
人有了弱点就容易被瓦解,被摧毁。盖茨比的弱点是黛西,是黛西所处的那个世界,是那个不切实际的梦。
当浮华散尽,梦也成空。人们记住了夸张的装潢和浮华的宴席,却记不起盖茨比的真情。
这注定盖茨比也是幻灭的一部分,你爬的再高,并不会有更多的人在乎你,不是nobody也只是somebody。
我们或许都会追求一些东西,也知道事情的变化是无可避免的,却仍然沉醉其中,亦或是那个之前的自己。
世上多数痴心人都是这样,你想了千万种开门的可能,可是另一边,连一扇窗都没打开。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完美往往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只有深入地触碰自己内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乐乃至一个外在的好形象,这才是治愈之路、成长之路。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场美丽到幻灭的梦,只因过度沉迷。但希望你我在追梦路上既能如此坚定,不忘初心;也能正视自己,接纳平凡的自己,不陷入贪婪、迷失自我的困境;亦能抖擞精神,奋发向前,不是逆水行舟,也不被推回往昔岁月。